一
就像是很多有关写作的书籍一样,这类图书同样可以作为欣赏指南来使用。毕竟动笔写小说这个事情不是谁都能够来得,但是读小说、读短篇小说,倒是没什么门槛。
二
书里面的一些介绍,让我留意到很多之前没有关注到的作者在创作上的心机。比如其中有说是对人物的描写如何避免陈词滥调。
写作的时候自然希望读者能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反过来,读者也希望能对书中的人物产生认同。但这点要怎么做到呢?毕竟读者希望投射的主角是相对完美的角色,无论如何没有人会对武大郎或者卡西莫多这样的人产生太多共鸣吧。但是反过来,如果一贯描述的都是高大全,也同样会难以让读者有所认同。在这个时候,书里面就非常贴心地给出了解决方案:似贬实褒。
书中给出的例子是这样:
这房间不精致。格格不入的各种家饰随行搭配,显然没有经过室内设计师之手。褪色的印花布衬着胡乱摆放的书本,没有哪位设计师能受得了。柔和的火光虽然照得矮手椅和旧铜水壶微微发亮,但是掩盖不了地毯的寒酸。不过,布拉德喜欢这个房间。感觉像是到家了……
对这段文字的分析,强调了“不过”和“显然”这两个词所形成的化学作用。虽然明面上是对室内环境的负面评价,但转折词确实写入了书中人物的感情,容易让读者代入。
而作为读者,则应该提醒自己,尤其是要警惕转折词的运用,不能因为陷入了句式特有的固定步骤,就草率地对书中人物形成认同。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是关于“情节”的:在短篇小说中,情节到底有什么作用。有关这个话题,一共有四篇文章涉及。实际上这不单单是有关写作技巧的讨论,更是一种小说发展脉络的分析。
情节当然很重要,
情节是表达的工具,也是将小说的素材统一起来的手段。
而在另一种无情节小说中,
无情节的小说可以称为“计划性小说”。它不需要清洁类故事通常具备的情节或任何其他要素。这一类故事并不依靠情节。它的构思和编排是为了创造情感上的或者戏剧性的效果。整个故事旨在在读者心中引起某种特定的情感。在这类故事中,作者首先会定下一种他希望唤起的感受,然后精心地朝着这一效果遣词造句。
现在的很多短篇小说,比如村上春树、卡佛、门罗的作品,其中就并没有特别冲突的情节。但是读过之后,照样会有很强的感动。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如同书中所说,是着重着笔在情感的共鸣上。如果从理论上明白了不同类型的短篇小说所要达到的效果,也就能更有阅读期待的去欣赏不同风格的小说。
如何要唤起读者的共鸣,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注重场景的描写。这部分也有多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丰富的建议,读过之后也很有启发。
三
技术类的书籍成为评价类的参考似乎是再平常不过得了。但是始终要警惕的是,创造总归是比评价要复杂、要辛苦,要更多地天赋。解说员总归是比场上球员来得轻松。所以,虽然没有动笔来写,但是熟悉了创作背后的规律,实际上也能更好的贴近到作者的创作心态,不管对欣赏对评价也都有很好的启发,也是能够提供一种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