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威廉德雷谢维奇。作者在常春藤名校待了24年,这本书总结了作者这24年来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总结,笔者选取了其中一部分观点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 放弃大学?NO!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以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后成功创业的故事激励了多少年轻人。许多年轻人以为自己不上大学也可以创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
首先,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都先后成功地进入了哈佛大学,经过深思熟虑才辍学。这说明他们在辍学前就已经非常优秀了。
如果你认为大学不重要,想要自己创业,在这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考上哈佛吗?”,不能的话,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起早贪黑地学习吧。
其次,如果你是某一行业的天才,放弃大学是值得考虑的选择,否则这将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天才就比照音乐界的莫扎特,四岁作曲,六岁演出;物理界的霍金,智商160…
如果你达不到以上的标准,很遗憾,放弃大学不是你最好的选择。
大学所提供的教育也许并不理想,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一个基础,之后才能在基础之上腾飞,因此放弃大学教育并非明智之举。
2 找到自己
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认为: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包括现实故事、虚幻神话、固有认知、价值观等已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感知。同时我们也越来越缺乏自知之明,柏拉图将其称为“doxa”,即常识,一己之见,单方感知或偏见。
而大学给每一位学者提供了一次真正思考的机会:远离社会,暂时摆脱来自家庭影响和职业规划的束缚,站在远处以纯净并批评的眼光审视整个世界,学会带着问题迎接社会,修正自己的偏见。
学会思考仅仅是个开端,具有特殊意义的思考对象是自己,即建立起思想与内心的交流,了解自己,找到自己。
与忙碌充实的高中相比,进入大学后空闲时间相对较多,许多大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如果将这些时间用来休闲娱乐,他们会感到浪费生命,但却又无能为力,因此陷入迷茫的怪圈。所以不了解自己,不知道用自己热爱的东西来利用空闲时间是许多大学生迷茫的根源。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呢?作者的建议是这样的:选择做一些自发纯粹的事情,就像你小时候那;选择做一些即使没有外在奖励你也会选择做的事情,选择做一些你可以废寝忘食地专注去做的事情,做你最喜欢做的事,不是你认为自己喜欢或者应该喜欢的,而是你的真爱。
找到自己,因为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
3 承担风险
即将到来的毕业季让大三的学子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许多人在工作和考研之间纠结。如果选择考研,万一考不上还错过了招聘旺季;如果选择工作的话以后就很难有时间来考研了,好像自己一旦做了决定就会影响一辈子。
但作者认为:你不需要担心自己一辈子只能选择一次,不需要在第一次就做终极选择。当我们计划过于长远的时候,问题便随之而来。没有人现在就知道所有的答案,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或试图一步到位,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问题。
我们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如果你现在想赚钱就去工作吧!如果你现在想提升自己,拿更高的文凭,考研吧!如果你不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时候,你将什么都不是。
引用英国杰出军事将领奥利弗.克伦威尔的一句话:“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路将伸向何方的时候,他才能达到顶峰。”
4学会如何学习
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认为:“我们所学的在10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作者认为大学的学习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论证。大学的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收集论据、分析现有的权威观点,预见驳论,合成新的论点,最后义正词严地表达结论。用一句话来表达作者的意思就是授人鱼,不如授之予鱼。
工作技巧与技能这些硬实力是可以快速培养的,在工作中真正能决定一个人可走多远的是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软实力。而这些能力恰好就是我们在大学这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
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我们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
大学代表着人生一次机会,善待这次机会,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