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慢慢地翻完了这部从高中时就念念不忘的经典著作。
说来惭愧,这次竟然是第一次完整地读完了这部厚厚的书。
如果,非要在读完之后谈谈感想的话,突然在清晨时刻,想起了让人泪流满面的《活着》。
是的,生活,不论贫穷富有,都在时时刻刻打磨着每一个人。
孙少安、孙少平是书中的两个主人公,围绕着孙少安、孙少平而延伸出来的贺秀莲、田润叶、田晓霞、金波以及父亲孙玉厚、二爸孙玉亭,田福堂、田福军等等,每一个人在那个变幻莫测而又充满希望的时代里摸爬滚打,不断同贫穷饥饿做着抗争,又不断满怀热切,充盈自己、温暖他人。
孙少安要扩大砖厂,最初的想法是为了村里那些买不起化肥的左邻右舍能来砖厂打打工,解决一点生活中的燃眉之急。结果,一不小心迎来了一次“破产”的遭遇。生活就是要这样打磨你、蹂躏你,然后再把你变得强大。
少安的砖厂又一次冒起了黑烟,并且是更大的规模了,那些曾经议论纷纷的村民们又一次讪笑着,请少安允许他们在砖厂做活,挣几个化肥钱。
少安残忍地拒绝润叶,让人揪心。换作现在的我们可能义无反顾,或者乐乐呵呵在贫穷的根基上相濡以沫。可是,少安对润叶爱的多么深沉啊——那种感情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产物,爱你就是为了让你更幸福,可是润叶在李向前车祸之前只有少安能给她幸福。
少安不能想明白,即便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在感情面前又有几个人能想的明白?
因为作者在书中讲的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宿命,而是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
少安少平他们,包括双水村的百姓,乃至千千万万的人们,都在为那个能够有希望改变客观条件而背负着、蹒跚向前。
很难接受孙少平在结束教书生涯以后,去城里揽工,那样书生气的脊背硬是被坚硬粗糙的石头压砸的厚实,厚实到即便是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他也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难以想象,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后,他是怎样的裹一床破被子蒙头读书。
有些泪目,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也许真的难以体悟当下的幸福。
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从书中了解到了双水村意外的世界,是书本唤起了他对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才能不断塑造更好的自己,才能毫不扭捏地站在他心爱的晓霞身边。
现实的贫瘠和书本的丰富成就了他的性格,一种坚毅、奋斗、珍惜和善良。
现实的生活是那样的贫瘠,内心世界却又那样丰富和强大,即使在黑暗的地下挖煤,他也是晓霞日记里亲切称呼的“挖煤的男人”。
多少人难以接受,一个芳华正茂的省报女记者,竟然倾心于一个挖煤的工人?
还是《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对芮小丹的一段话好啊——“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以来能有几个男人,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
很显然,孙少平在撑起生活苦难和用书本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已经把自己酿到了淡而又淡的名贵,这样的名贵田晓霞知道,那些和他相依为命的亲人们知道,只是,晓霞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
路遥把生活的苦难理解的太透彻了,所以磨难总是如影随形。
“他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
也许,这就是成长成熟的代价。
因为有着上学时劳动的印记,所以看着书中的一些描写便格外亲切,生活总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标签,那些标签可以成为特质,也可以是一种在别人看来的阻碍。
就像孙少安农民身份的质朴、能受苦,和面对润叶时不敢接受的怯懦;就像孙少平在揽工和初到煤矿看着自己处境,而设想与晓霞未来时的沮丧。
生活啊,归根到底又被作者归结为忍、韧、仁三个字。
忍,是需要忍受一些东西,饥饿、贫穷、孤独、委屈,等等;韧,是需要有一股子韧劲,需要去坚持,就像孙少平被石板压弯的脊背,卸下重负还能挺立得起来;仁,就是要善良吧,一念之间善恶立现,润叶在李向前失去双腿时选择接受他、照顾他,晓霞为了抢救落水儿童而失去生命,少平照顾惠英和明明……这些心理转变和行动,都让人体会到善的力量。
生活是一条绵延不绝而又深不见底的河流,我们漂流其中,可以在风平浪静里享受如画风光,也会在汹涌波涛中感受命运颠簸,无论怎样,我们都在奋力划桨,也不时需要同舟共济,也许这一切既是命运的安排,同时,也受限于人类永远也无法超越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