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有个名词叫做“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会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会造成我们人际认知的障碍。
比如上了岁数的老人遇到有人打扮特别时尚、花销大手大脚的年轻人,会认为他们不会持家;看到大金链子小金表的花臂小青年,估计会认为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人;有的小伙儿看到心仪的女孩可爱,就会把她看得处处可爱,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我们都不是当事人,谁也不知真实情况,或许未必真如你我所看、所听.......
所以,在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甚至左右我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从而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这时候,学会并应用DISC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前提假设!
如果想学习并很好地应用DISC,三个前提假设,必须牢记哈!
第一个前提假设:每个人都有DISC,只是比例不同;
第二个前提假设:四种行为风格,不是优点或缺点,而是特点;
第三个前提假设:DISC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没有人更了解我们自己!
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以工作中的我为例:
一个培训项目开始前,在与对方领导班子的深度汇谈过程中,我需要也必须调高自身的D特质;
在培训课堂上,尤其是技能类的培训现场,充分调动我I的特质,马上让课堂变得有料又有趣;
在进行组织的核心问题解决和咨询过程当中,S 特质多一些总会让我的工作事半功倍;
当项目进行全员复盘大会以及项目报告时,C特质又是不可或缺地显露出来!
那你说,哪种特质更好一些呢!?
个人认为,无法回答!
因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悟空、八戒和沙和尚,你说这四位小伙伴的行为风格谁优谁劣呢?
这哥四个的行为风格没有优劣,只有特点!
所以理解、接纳不同的人的行为模式,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你看,到了剧情后面,哥几个多和睦哈!
那DISC到底有什么用呢?
讲两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事儿吧.......
一个是关于我个人曾经比较欣赏的一位领导。
四年前,省外的一个年度培训项目进行了一年多,其中这家单位的一位领导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做事认真,自律严谨,当时我们项目组的所有伙伴都认为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领导,简直完美型!
但随着项目后期接触,我们发现他比较鲜明的几个特点:
一个是心思太细:对于所有员工的要求总想全面照顾到,对项目的细节操作十分看重;
其次是决策略弱:对于一些事情,不能当场下决定,总需要开会决策;
最后是顾虑过多:对于一些创新性的方案,在事情完成之前,会提出很多很多的质疑和顾虑。
这几个特点在当时给我们项目一度带来了较大的沟通成本,后面我们及时调整认知视角,项目顺利进行!
心思太细是做事认真,决策略弱说明思路严谨,顾虑过多那也是为事情结果负责!
这些在当时我们看来的不足甚至缺点,从另一个视角也显露出这未必不是一个难得的品质!
所以啊,没有优劣,只有特点!
另外一位是曾经挑战过我们培训现场纪律的一位学员。
去年,在一家南方国有企业的年度干部轮训中,有这么一位资历很老的员工,从单位成立一开始至今,工作了近30年!就是这么一位老大哥,在这种每年一次的轮训中属于“老司机”,培训课堂上频频打断老师,大声发言,传递着满满的存在感,甚至当众吐槽其所在单位的种种弊病,现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很好的学员!
但,积极反馈做参与,勇于表达不怯场,敢于直言说真话,不也是一种特点么!?
你看,转变看问题的视角,不用优缺点,而是用特点,重新认识人际关系,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从我自身经历而言,充分体会到:
理解、接纳不同的人的行为模式,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尤其对于我的培训咨询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所以,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DISC, 比例不同,没有优劣,都是特点,而且可以调整和改变!(三种假设要牢记哈)
更重要的——
不是我们是哪种特质,而是如何使用每一种特质,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