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机里住了各种各样的人。
在学校里一起上过课的,工作上认识的,朋友介绍的,旅游认识的,家里大大小小的亲戚
大家以各自昵称的形式存在在彼此的微信通讯录里
平时在对话栏里几乎从不出现的名字
却可以活跃在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里。
每一张照片,每一条状态
有一些点赞评论的,恍惚中总以为我和他(她)有着多么过硬的交情
可是点开聊天对话框,却是一片空白
如果不是一片空白,也只有寥寥几句礼节性的问候
“新年快乐”“劳动节快乐”“儿童节快乐”“母亲节快乐”
交流戛然而止于“谢谢”“同乐”“你也是”。
前段时间出去旅行,碰到一个认识的姑娘
觉得有话聊而且聊得很投机,就留了各自的联系方式
姑娘开朗好说话,我也不是喜欢摆架子的人
我们聊天的时候打趣着说
认识这么久离得这么近,有机会出来喝喝茶?
姑娘给我回了一个ok的手势
然后约定好了某个下午一起去喝下午茶
尔后的几天,姑娘的朋友圈时常刷新着动态
我想着是时候主动一把
可是到了约定的日子,她说这段时间在忙出国的事情,要过一段时间再约
等她主动发来信息的时候,却又是我在上班的时候
就这样一来二去
在几个“下次再说”“下次一定”“再约”的微信里
两个人的热情都消磨殆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朋友圈的朋友,是不是放下手机,
你们就会全部不见了呢?
这些人活在你的朋友圈里,像生生不息的火苗,让你有一瞬温暖的错觉
可是屏蔽了朋友圈,再也不点开对话框,这个人可以轻松地消失在你的生活里,就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以前有人批评我说,为什么每到一个新地方,以前认识的人都不再联系了,回想起来,的确是这样。
我不擅长和人交流,也不喜欢主动联系,我坚信所有好的关系都建立在双方都感觉愉快的前提下。
对于朋友忽然消失不见的错愕,只会维持须臾。分别是每一段关系的必然结局,孤单才是生活的常态。不需要在一段关系里赋予太多的期待和希望,除非你能告别也思而有备。
我之于所有感情,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波伏娃之于爱情。
在《越洋情书》(Lettres à Nelson Algren)里,她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不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身边的朋友来了又走,有些人驻足时间甚至不过一个下午。也许每个人都活得小心谨慎,深怕自己的热情被辜负而付之一炬。可能是每个人都心里清楚,人总归是要一个人离开的,一辈子不过是在得到和失去中周而复始回环反复。
现在,很多人的关系都是用“以前玩过一段时间”来形容,和谈恋爱一样,那是你前朋友,那是你前前朋友,你们谈了一年,半年,甚至更短。
越热闹,越孤单。
住在朋友圈里的朋友,如果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