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后就沉迷于三毛不可自拔。记得刚上大学那会也是喜欢三毛的,那个时候,只是在“不能颓废度日,要多读书”这样的警钟敲响时,才勉强看几页书,但是让我像如今这样看完一本书还迫不及待地想看另一本这般痴迷,是不可能的。坚持看了几个月的书,虽然读得不多,但是最大的收获是将阅读真真正正地成为了自己的兴趣,这是我看书以来最惊喜的改变。
三毛在这本书开篇,就将自己喻为一个空心稻草的小偷,她偷书本,偷名画,偷学识,最后还偷了一个人逃到了撒哈拉,这样的比喻怕是只有三毛才能想得出来。而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算作这个空心偷儿偷来的东西,因为每一篇都使人受益匪浅。
跟《撒哈拉的故事》相比,这本书可能更能展现出三毛生活化的一面。在《亲爱的婆婆大人》一文中,三毛将婆婆当做了一个“假想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众多国产剧中经典婆媳矛盾。三毛为了博取婆婆的好感,努力地做家务,周到地为荷西的家人服务,看到一段我会想,像三毛这样洒脱浪漫的女子,居然也会苦恼于这种世间俗事,但转念一想,这样何尝不可呢,如果三毛只有洒脱浪漫的一面,没有家庭主妇的这些繁杂琐事,又如何能是三毛呢。
三毛因为撒哈拉的战乱搬到了沙漠对面的北非加纳利群岛上,不知怎么的,我将这个小岛想象得特别美妙,风景、房子还有邻居都是顶好的,可能是因为三毛在《这样的人生》一文讲述的故事,是那么浪漫!七十四岁的艾力克与七十岁的安妮因为在舞会上相识,开始了同居生活,他们不因为自己的高龄而停止追寻浪漫,在他们的思想里,也从来没有“什么年龄该做什么样的事”的束缚,相爱便在一起,但也不抹掉过去。两个人同居的家庭里,仍然放着他们逝去的妻子丈夫的照片。
“我们都有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情……。”
“你要说的是,人的每 一个过程都不该空白的过掉,我觉得你的做法是十分自然的。安妮,这不必多解释,我难道连这一点也不了解吗?”
《警告逃妻》一文中,三毛大篇幅地使用了荷西写给她的信。三毛因为思乡情切,独自返回台湾,留下荷西一人“独守空闺”。荷西为了让三毛早日归来,竟然编造了一位女子来作为三毛的情敌,成功骗回了三毛。荷西的信实在太可爱了,就好像一个丢了玩具苦苦哀求的小男孩,最终成功骗回了“玩具”。
《巨人》描写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三毛称他为巨人。小男孩有一对病魔缠身的父母,母亲是肝癌,父亲是残疾。小男孩不似其他同龄小孩贪恋玩具和电影,即使荷西请他去看电影,他却如坐针毡,时时刻刻惦念着自己的父母。他为了他的母亲做蛋糕,为了喜欢动物的母亲相当兽医,并且要一辈子陪伴在父亲身边。他爱他的父母爱得如此深,但他却是他们在他八岁时领养的。三毛惊讶:
“那你——你——那么爱他们,我是说,你那么爱他们。 ”
我惊讶的望着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孩子,震撼得说不出别的话来。
“是不是自己父母,不都是一样?”达尼埃笑了一笑。
“是一样的,是一样的,达尼埃。”
我喃喃的望着面前这个红发的巨人,觉得自己突然渺小得好似一粒芥草。
看这本书时,我也像一个空心偷儿,偷了三毛的所见所闻,偷了三毛所偷的,偷完觉得内心十分充实,大约是许久不会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