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倡导教师要过一种读写为伴的生活,通过大量的读写积累知识、丰盈生命,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有获得感和成就感,并以此来抵制职业倦怠的侵袭。教师的写作领域是宽泛的,文学的、教学的都可以涉猎,但最好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多写教育时评、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学反思之类的文章,如何让这类文章在读者眼前一亮、怦然心动呢?我以为这类文章应该具备“三明”。
首先,观点鲜明。信息井喷、认知多元的社会里的人,不喜欢读那些絮絮叨叨、不知所云的文章,他们没有时间和你绕弯弯、捉迷藏,而喜欢那些不需要读者过多费神的直截了当、观点鲜明的文章。这个现实情况,作者不能不知。怎样才能让你的教育类文章观点鲜明呢?这需要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及所从事的专业有明确的是非观和很强的审辨力,能透过现象看问题,并透过自己的判断,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当今教育领域里,各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大量存在,如果我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真假不辨、良莠不分,或支支吾吾、不置可否,文章出来让人读后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读者一定会在心里骂你耗人光阴、谋财害命。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关键是作者要有足够的胆识和勇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赞美新生事物不吝啬,鞭挞丑恶现象不留情。怎样在文章中表述好鲜明的观点呢?一是在文题中宣示观点。“题好一半文”。这是写作领域里的一句行话,说明文题的重要性。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一个宣示出观点的好的文题,能即刻抓住读者的眼球,促使他把文章读下去。所以,每一个作者在动手写文章之前,对文题都会作一番思考,力求找到既新颖不落俗套又观点明确一看便知的文题,以此体现其匠心。当然,也要避免为吸人眼球而成为“标题党”,文不对题,是对读者的猥亵和伤害。二是在“文眼”里凸显观点。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一处或两、三处精粹的话语,或展示认知,或体现态度,或抒发情感,这些被看作“文眼”的文字,也正是作者观点蕴藏之处。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在文题中没有宣示观点时,可以在文眼里凸显。三是在文末处表明观点。元代陶宗仪在他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到:“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后人多以此比喻来评论所有的写作,意谓文章的开头要奇句夺目,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主体部分要言之有物,紧凑而有气势,如同猪肚一样充实而丰满;文章的结尾要跌宕警策,如同豹尾一样雄劲潇洒。可见,在结尾处水到渠成地表明观点对全文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其次,层次分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文章,有观点,有论据,但整篇文章读下来给人感觉它像土地里被狂风吹乱的青草,又像女人头上久未打理的长发,犹如一团乱麻,难以理出个头绪。这是语言表述上典型的“杂糅”现象,即把多个论据杂乱无章地揉合在一起,让人费尽心思还是难有收获。还有一类文章应了一句俗话:“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到哪写到哪的情况呢?作者行文前缺乏整体意识,没有列提纲的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作者在动笔前要对所写文章有整体考虑,如果是写时评类的文章,论点、论据及论证都应该在脑海里有清晰的浮现。之后,还要理清全文的脉络,列出详细的提纲,提纲包括文章总的要表明的总的观点,围绕这个总的观点又准备用几个分论点来支撑它,然后还要就每个分论点列出论据(一个以上的事例),使它们能自然地对接。列出分论点加以论述,可以遵循从微观——中观——宏观的顺序,也可以按照总——分——分或总——分——总的顺序,这样能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另外,文章的层次也不宜多,以三层为好,因为多了让人难记,还可能出现“杂糅”。列好了写作提纲,就是为文章定好了骨骼,搭好了框架,接下来的组织文字就是为文章生血长肉了,如果平时勤于动笔,文字表达能力强,这生血长肉会成为一件很容易也很有趣的事。行文时,最好是一个段落阐述一个分论点,列举一个事例,表明一层意思。有整体安排、有详细提纲,文章也会给人层次分明的感觉。
再次,语言清明。这里说的“清明”,不是指24个节气中的那个清明,而是说文章在表述上要清楚明白。我们现在的报刊或网络上的有些文字,有的佶屈聱牙,叫人半懂不懂,难以卒读;有的“掉书袋”,或堆砌辞藻、掌故,或广罗名言警句,引用过度,让人读来非常费力;有的食“洋”不化,借用外语语法表现形式,读来十分别扭;有的因文害意,勉强拼凑或生造词语,令人莫名其妙。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白话文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走过一百年,如果我们还抱着那么一种文百夹杂的表述形式不放,并沾沾自喜地以为这是自己读书多、学问深,那可是一种没有与时俱进的自恋。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懒得跟你玩迂回、捉迷藏,他们喜欢的是那种一看就懂的清晰明快的文风,自身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当然不会排斥典雅深刻。因此,不管你写的是教育类的何种文章,都应该抱着“我手写我心”态度,我心里怎么想的,就用清新明白的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在表述时,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自己没有理解好的话不写;二是自己不相信的话不写。自己都没有理解好,自己都不相信,你却赫然写在文章里,诱导他人,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汉语言讲究韵律、平仄、对仗及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等特点,尽可能地在行文时让你的文章有节奏感、音律美,让别人读完你的文章真正能够获得知识的积累、情感的陶冶、美的享受!
关于文章的优劣,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没有一致的看法和统一的标准。俗语云:孩子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可见很多人对这个事都持“敝帚自珍”的态度,不过,在这个提速再提速的时代,有些认识是趋同的,如文章论点最好集中,基本做到一事一议;论据力求典型,一篇文章以三个为好。如文章篇幅不要太长,内容多的话可以写成两篇乃至多篇文章,这样能让读者较好地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文章写好后,不妨学学鲁迅先生的做法,不急于拿出来示人,而是置之抽屉数日,然后拿出来修改完善,再示人。
确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