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思雨妈妈是一位国企的工人,曾和前夫经营着一个美好的家庭,思雨在小学时表现也很棒,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和周围的同学也处得很融洽,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自己会把自己的物品整理得好好的。可是到了初中一切都变了,上课不听讲、经常不交家庭作业、课桌抽屉乱糟糟,在学校还偶尔和同学打架、抽烟。
思雨妈妈来找我咨询,我断定是孩子小学初中没有衔接好,学习变得有些吃力了,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个性化知识辅导和青春叛逆期指导的建议。而且根据经验,初中生最容易出现衔接问题的是英语科目(而且思雨的英语成绩确实也很差),所以我想从辅导英语音标单词记忆法开始孩子的逆袭之旅。可是,第一次的辅导让我大跌眼镜,思雨对英语单词记忆有自己的一套功夫,语法句法能力也比考试成绩显示的强很多。一个小时的辅导,思雨可能也觉得收获满满,但我却没有了主意:既然学习能力没有问题,那是什么原因引起孩子的厌学的呢?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小时中,我转而去和他聊天,希望用谈话了解更多。更令我惊奇的是,孩子很健谈,也很懂得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他很有条理地和我聊到:第一,小升初报考了一所民办学校,没考取(其他考分没他高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也上了这所学校,爸爸没能帮到他)这让他很自卑;第二,关键是原本爸爸是可以帮到他,因为爸爸生意败落、离开这个家庭,所以这让他极其伤心,也更加自卑;第三,他原本初一还是基本可以的,一些同学和老师让他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变得有些小坏(他对某些同学老师的评论应该是很中肯的,因为我也了解这些人的情况)。一个对自我认识如此清晰的孩子是怎样“堕落”下来的?父母婚姻失败可能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原因。我觉得拯救他的方法可能还剩母亲这张感情牌了,可是还没等我完全开口,思雨就和我说,他现在在学校或来补习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妈妈了,他想通过努力让妈妈的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现在上课很容易分心,自己也很痛苦。在辅导的最后时间,我和他拟定了一份学习改善计划和时间表,课程在充满期待的愉快气氛中结束。
再来说说思雨妈妈管教孩子的方式是不是问题很大呢?可能管教孩子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但思雨妈妈平和又热心地对待孩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即便孩子“堕落”了也不愿放弃。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接受+控制)、独裁型(拒绝+控制)、宽容型(接受+容许)、忽略型。
按照目前大多数家庭的观念,权威型教养孩子的方式是普遍被认可的,也是鲍姆林德确认的最后一种育儿方式。思雨妈妈的教养方式应该是很接近权威型的,可能控制的维度略少一些,但本身这四种类型的分类本身就很难量化。然而,为什么思雨妈妈对思雨的教育会在孩子青春期来临前惨遭失败?让我们从个体操作角度来分析一下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征。
权威来源哪里?第一,毋庸质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然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这使得父母可以轻松控制孩子,然而随着孩子从外界获得其他信息,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前后,部分教育不当的孩子希望摆脱这种控制。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接受应当基于对其行为的真正理解,否则其接受是表面的,或者是忽略型的,因此权威应该来自生活智慧。
权威型父母能为孩子提供什么?常能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支持与关爱,这一点与宽容型父母相似。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却是符合现实,也与他们的年龄相符。他们全力支持孩子,给他们自主权,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并为自己的行为和决定负责任。他们会倾听孩子的意见,做出妥协,尽量不对孩子进行控制。因此,他们与孩子之间关系密切,孩子则将父母视为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他们更容易发展成自尊、自信、自律、较少叛逆、更负责任的孩子。他们的焦虑、抑郁以及暴力程度也都是最低的。
选择权威型教养,思雨妈妈掉进了哪些坑?第一,思雨在小学阶段得到了来自健全家庭的爱,特别是母亲很懂得悉心照顾思雨的生活和情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贴心好伙伴,但支持与关爱有些过了。有一个例证是:思雨择校考落榜后,将不能入学的主要原因归在父母不能帮助他,而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与永不言弃的勇气,这导致了他在现在学校的失败。第二,对孩子的期望值有些偏高,我并不是指思雨在学校没有能力获得好成绩,从思雨妈妈的教养方式来看,她希望思雨成为一位“全面型人才”,而不仅仅是考试好成绩,这一期望与其家庭的教育能力和当地的教育水平是不匹配的。第三,思雨妈妈给了孩子许多自主权,但缺少对孩子责任感及自省精神的培养,例证是:孩子在懂得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的情况下并没有尝试做出改变,哪怕是完成简单的家庭作业也没尝试,其口口声声报答父母的言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可以说,在感情上,他控制了父母。第四,父母没能维持与孩子之间稳定的密切关系,父母离异并且没能妥善协商子女教育问题是导致教育失败的直接原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系重建是权威型教养方式家庭最危险的行为,其重建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家庭,无论独裁型,还是宽容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爱”的基础之上,只不过,前者是子女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后者是父母害怕失去子女的爱。相比之下,只有权威型父母与他们的子女之间的关系是真正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爱之基础塌陷了,教育失败在所难免。
爱与限制并非一对矛盾,而是以充分的爱引导设定规矩和原则,爱在他们与孩子之间建立了合作、理解、倾听和尊重的关系,所以孩子不会过于戒备,而是愿意配合父母,倾听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指导。
在所有的育儿风格中,权威型父母的参与度是最高的,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最佳的自我调整能力,而父母自身也从这种参与中获得了最多的快乐。相反,一旦失败父母与孩子都需要更长时间调整,但我们也应该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校表现并非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放下包袱,心安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