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想,幸好才是2018年初,新的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
1月1日起开始了时间管理的课程,也逐渐把“读书”这个自己的日常兴趣上升为“重要不紧急”的提升自己的任务。昨天想着做一个三个月既定规划,那么怎么来体现3个月-90天-10本书的计划呢,那就来写点文字吧,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篇读后,及时对读完的书做一点自己的小总结,又是响应了闫同学的号召——写点文字。
《该死的粒子》这和《是什么引诱了我们》两本书,是某一次在武汉图书馆邂逅的,初时觉得短片小文易读,包装又很朴素简单,就借回来看看,结果证明确实是有“一见钟情”这么一回事的。
两本都是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系列书,《该死的粒子》就是尹传红老师自己阅读社科类书籍时,发表的书评集结。社科,尤其是科学类著作平时总觉得难读,阅读的起步点很高,理解起来很困难,如《人类简史》之类,也只是仰望许久,不敢翻开,怕露怯吧。但尹传红老师在做此类书评时深入浅出,更多是拎出书中的特别之处,人物性格、故事,一件新发明,划时代事件的背景而非具体的学科本身,有趣得很,每一篇书评之后也会附上参考书目,让我有迹可循(若有勇气翻开此类书的话)。两本书读下来,除了对科学家的精神,他们神奇的大脑叹为观止,他们个人特性捧腹,也留下了满满当当的许多页待看书目录。这种书评集,当真是领着我读书,探索自己很少涉足的领域吧。
上周发烧病中打吊瓶,《该死的粒子》也伴我左右,书中关于卡尔.萨根《暗淡蓝点:探寻人类的太空家园》的书评中一段话让我眼眶一酸:据萨根夫人安.德鲁扬回忆:“他(萨根)犹如《圣经》中的先知,向国家航空航天局恳请:回首一顾兮,回眸一盼——再回过头来,看一眼这颗小小的行星,看一看它如今的模样。它现在不复是阿波罗号(从月球处)看上去那样充满整个镜头……而只是小小的一个点……”眼界二次的含义,不过如此了罢。
我们读书,无外乎愉悦自己——静止而没有奔走,就能透过他人的眼睛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成本这么小,愉悦却那么多。读得多了,越发觉得自己的生活半径那么小,眼界太低,格局不够。想来,若是书的作者在我的位置中,眼光应该比我长远得多吧。
于我而言,读书并不是一种“修行”,它是另一种美食,静静呆在哪里,等待我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