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芬芳
循着青石板铺就而成的小路踱进圣堂寺,小路两旁的篱笆里簇拥着丛丛鲜艳的秋菊,往上瞧去,是十月丹桂的鹅黄。已是重阳,菊桂的芬芳更是一直延伸到姜黄色围墙尽头的弥陀村,禅意渐深……
住在弥陀村的老人家都信佛,七十来岁的他们每天清晨相聚佛堂,诵经礼佛,几十年都是如此。平日一起喂鸽、种菜、做饭,尘世的纷繁、急促与他们无关。
姑苏人喜甜食,逢年过节,总要吃些糕点,老一辈的人更是会亲手制作糕点。顾阿婆是寺院里最会做重阳糕的人,阿婆搬了张红木的小矮凳坐在厨房里,围绕着她的是林林总总的锅碗瓢盆,分别盛放着红曲粉、鸡蛋液、熟芝麻、白砂糖、香粉、红绿丝数种材料。阿婆在香粉中加入冷水和红豆沙,然后娴熟地揉搓着粉团。她那双枯瘦的老手在粉团中是那么刚劲有力,满手的褶皱根本无法阻挡它们的力量。
箍好蒸笼,筛好的香粉铺平,放中层,最后铺上一层香粉。阿婆弓着腰,伏在锅灶旁,蒸笼上冒出的热气缭绕,将阿婆层层包围。朦胧中,只见得阿婆那双眼睛炯炯有神,还如少女般清澈。
那双含笑的眼盯着摆钟,细数时间。十五分钟后,阿婆掀开蒸笼,白里透红的面糕映入眼帘,阿婆凑近蒸笼嗅了嗅,熟粉的喷香氤氲在空气中。阿婆咧开嘴嘟哝着,“正巧,正巧,这火候刚刚好。”鸡蛋液、麦草汁、红曲米汁和紫薯汁被她精细均匀地淋洒在面糕上,霎时朱白色的面糕呈现出多彩,阿婆顶着银白色的头发在锅炉的热气间穿梭,在五颜六色的面糕映衬下如一朵银丝莲花。
阿婆一边往面糕上涂着桂花酱和菊花酱,一边向我解释说,“这酱是去年腌的,用来调味最合适了。新鲜的桂花和菊花洗净了放在糕上,会很好看的。”顾阿婆抓起一把红绿丝和熟芝麻,铺洒在涂了酱的面糕上,而后,捏起小巧的花,小心翼翼地缀在糕上。刚好,正午的钟声响起……
老人家们团团而坐,围着刚出炉的重阳糕嬉笑谈天。近处,是扑鼻而来的软儒香甜,参和着菊桂的清逸;远处,是寺院里冉冉飘升的青烟与淡淡缭绕的梵音。沐一线日光、品一茗新茶、赏一树桂花、闻一丛菊香,佛音绕梁,芬芳层涌……
不觉老、不畏老,老即老去,无需大惊小怪。老人家们就在这深秋的寺院中细细咂巴着悠然的时光,禅意深深、芬芳阵阵……
『 谨以此文祝所有的老人重阳节快乐!』
写在最后:
上面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原稿,文中发生的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圣堂寺是真实的,弥陀村是真实的,做糕点的过程也是真实的。而我自作主张地投机取巧,把我在异乡所怀念的故土、所怀念的生活、所怀念的人组合在了一起,才呈现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创作来源于苏州阳澄湖圣堂寺,寺中有一弥陀村,住在那里的老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即老去、我亦安然。我很敬佩也很憧憬这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所以用我的文字记录下曾见过的点滴……
我是我们学校大学生记者站的一名实习记者,上周五例会提策划时和小伙伴一起提了关于“重阳节”的副刊策划案,通过策划后,花了一天时间自己写稿自我审稿,之后上交到中级记者、高级记者以及指导老师的手中一一过稿。
原稿经过改动,和记者站学长学姐的稿子进行了语句、主题等方面的整合,首发在了成都理工大学官网专栏上。下附官网整合文章的链接。希望大家能够多关注我的成长、多关注我们记者站的成果、多关注成都理工大学的进步。
『http://www.cdut.edu.cn/xww/news/153965546442692397.html』
( ↑ 成都理工大学官网文章链接 )
( ↓ 关于圣堂寺我曾写过另一篇文章《禅意·腊梅》,更有自己拍摄的配图,欢迎大家阅读。)
『https://www.jianshu.com/p/5f9c17fd9b24』
敬谢!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楚之北,访问yuanben.io查询【651QCKQY】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