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父亲就收拾东西,这次是去邻县打工。
01
在楼下,遇到了开昌河车来接父亲的东哥。
父亲在县里的工厂干了半辈子,是厂里的技术工人。东哥是父亲教出来的徒弟,因为年轻,嫌工资低,不愿意一辈子呆在工厂里,学到技术之后,就自己出来接一些小活干。
每次,东哥有活都愿意找我父亲。
东哥没活的时候,父亲就跟着原来那些同事,全国各地跑。
父亲当过兵,55岁退休,今年61了,这几年很多地方打过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去哪都是这么一伙人,相互有个照应,这样我才答应,稍微放心一点。
02
父亲的性格很内向,亲戚和身边朋友对父亲的评价只有一个字:闷。然后就是好人,干活行之类的。
我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性格,不爱说话,不会聊天,可是,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想法,心里有很多话,只是说不出来,只能憋在心里。
比如,在工厂干了一辈子,也只是个车间班长。
其实,父亲内心是很要强的,不然,也不会六十多了,还到处去打工。
虽然,我们平时也很少沟通,可是,我可能是最理解父亲的人了。
每次谈话,我只会说,爸,别到处打工了,反正你跟我妈都有退休金,就算使劲吃,使劲吃,使劲花,也花不了,更何况你们平时都攒着舍不得花。
父亲就说,我闲着没事干,就难受,你买房不是还背了几百万银行贷款嘛。
我说,那你每年辛辛苦苦挣那几万块钱也帮不上啥啊,我自己能还上。
父亲就说,趁着身体还能干,能多挣一点是一点,能多帮一点是一点。
03
父亲每次跟我说,只会说两件事,一是让我工作别太累了,好好吃饭,二是让我有空多给母亲打个电话。
父亲说,爷爷当年总是跟他说,活不是一天干活的,如今,成了父亲总跟我说的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山东,我们老家,家家都以勤俭省钱为荣,恨不得只挣不花,最后都留给孩子。就像那句,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而且,无论孩子多大,父亲多老,只要还能干,就会一直干下去。
村里,我亲爷爷辈的爷爷,快八十了,村里谁家盖个房子啥的,都会去找份工,管个饭,给包烟,还能赚份工钱,这个钱不是为了自己吃喝,攒着,给孙子的。
04
这次回家,父亲说,他要打工到70岁,然后就彻底退休了。
每次,想起打工的父亲,想起老家那些为了孩子打工的老人,就会想起余华的《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