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这本书从与其说是一本哲学书,更不如说是一本答案之书。作者从开篇介绍了自己从周围的人们身上所学到的道理,并通过他人的优良品德来告诫自己应如何或是不应如何行事。接下来的十一卷中,分别记录了作者不同的思考,其中包括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死观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反思与拷问,作者的观点跃然纸上——要公正要坦然要善良。透过文字,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同时也是阅读者对自己内心的拷问,跟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谈。
为什么说本书更像一本答案之书呢,如果你内心正对某件事情迷茫着,看完这本书相信你会对当前迷茫着的事情有着更清晰的认知。通过对内心的反思可以更好的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既然说是答案之书,为什么题目反而是人性与神性的交锋呢?在我看来,无论是作者也好,读者也好,向内自省时,一切都是理想的状态,正如范文正公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在现实里我们能不能达到这种状态?我觉得是不能的。我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着人性与神性的存在,人性主导着内心的阴暗面,神性则内心的善良面,人性与神性的相互交融,使得人类变得复杂而有趣了起来。本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文中描述的观点更像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我们思考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按照所思所想去行动,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此生。但我们需要这种思考,需要反省来把握人生的方向,需要在迷茫时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前进。
在本书中,我最欣赏也最认同的观点就是跟随本心。遇事不决的时候叩问自己的本心,其实自己内心都有答案,只是逃避着不愿意面对或是没有能够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妨将余生看作一项奖励,按照本性的指引生活。”结合本书的生死观,万事万物都会消亡,没有什么永垂不朽,功过是非都是过眼云烟,按照本心生活是我理想中最好的状态。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只爱降临在你的路途上,命中注定属于你的东西”。作者在书中体现出了他对神明的尊崇,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理解。我不是一个具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相信既定的命运,我相信我们内心做出的抉择构成了我们的命运。我从来不去强求一些东西,亲情也好,爱情也好,我相信是我的就是我的,命运会指引我们走到一起,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年少的时候喜欢一句话“倘若我偏要勉强呢”,而现在更相信命运的指引,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才发现,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是没有用的。
本书确实担得起《沉思录》这三个字,书中的每一段文字拿出来,都能对其进行展开讨论,不愧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文字,我认为这本书长读长新,在书中我们能窥见自己的影子,对自己进行叩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也要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