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运用稀缺呢?
想象一下你是在街边做炸鸡的,你起得比人早,睡得比人晚,每天工作14小时,你比卖水果的小王更会炸鸡,技术比他厉害多了。但你可能依然卖不好炸鸡,为什么呢?
因为你对比的维度错了。就像此前那样,同样是土地,只有优质地段的土地才是稀缺的,地段这个维度才是土地这个资源的核心要素。
所以你要和同样做炸鸡的人比较,只有你的炸鸡技术一流,你才能卖得比别人好。——这时候你的技术水平才是稀缺的。
你的炸鸡水平一流,但你到南极去,没油,没鸡,那么你的能力就不是稀缺,而是无用。
你的炸鸡水平一流,有油有鸡,但你在一个素食的国家,一样无用。
你炸鸡水平一般,在闹市中央,就只有一两家炸鸡店,那你的一般水平照样稀缺,因为会炸鸡的人就那么几个。
稀缺的本质,其实是长期的“供不应求”,即需求在长时间里远远得不到满足。
什么样的公司/行业能赚钱?
1 . 公司本身掌有稀缺资源
例如石油,电信,生物技术,银行(准入门槛是稀缺资源).....
房地产,本质是土地供应不足支撑起住房需求导致的稀缺。
2. 能满足稀缺的公司
最典型如ofo,摩拜等共享单车的崛起。
自行车在中国经济发展起来后,早已经不是稀缺的产品。
但是中国仍然是自行车大国。捷安特、UCC、永久、美利达…..你在城市依然能发现不少自行车品牌店。
但自有自行车存在存放,保管等痛点问题。于是稀缺就出现了:不用保管,随用随走的单车成为稀缺。
于是政府出台公用租赁单车来满足稀缺——办卡难,车少,需要停在规定等地方,但很明显,大众并没有得到满足。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摩拜和小黄车等共享单车出现,这个稀缺才真正被得到满足——无需带卡,有手机一扫就开车,随用随走,不需要保管。
例如外卖,例如滴滴出行
内容创业火,是优质内容的稀缺,和人们日益提高的内容审视标准造成的稀缺。
3 能创造稀缺的公司
汽车的发明,电视的发明,手机,智能手机等创新性产品的出现都能带来新的革命,成为一时稀缺。
典型如苹果手机,本来诺基亚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并无智能手机的需求,但是iPhone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的产品。从此智能手机,相对普通手机成为稀缺。
同时乔布斯的饥渴营销,同样是将稀缺发挥到极致的手段——短期内需求无法被满足,造成饥渴效应。
经过几年发展,智能手机再也不是稀缺。那什么变成稀缺了呢?
优质且便宜的智能手机成为稀缺,于是小米大行其道。——当然小米这样称不上创造稀缺,只是满足稀缺。
于是稀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出来了:
越来越多公司满足稀缺,稀缺就会越来越少。
尤其是近代科技的裂变式发展。
科技最终让本来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而人们要在这其中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就必须继续寻找稀缺——这本身成为了螺旋上升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科技得以进步的根基。稀缺不断被创造,满足,继续被创造,满足,又产生新的稀缺。
那如何运用这条法则呢,除了此前提到研发实力强的,如苹果,大疆等公司,提前创造稀缺, 另外一种就是:发现新的稀缺。
现在已经证实成功的,毫无疑问是微信公众号最早的一批入驻作者——他们是最早发现新的稀缺渠道的人。
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等)以往一统天下,那从稀缺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有哪些稀缺资源呢?
内容和分发渠道。
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只有报纸,电视,杂志等。
所以微信公众号颠覆是彻底在分发渠道的革命。微信已经积累大量用户,然后开通公众号,则是自己创造出分发渠道。
于是第一批看到微信公众号邀请入驻的内容创作者,其实是发现了稀缺,新兴平台的内容稀缺。
等到现在微信公众号彻底变成红海,内容基本被满足的时候,现在再想拿到稀缺红利,则太难了。
微信公众号入驻的作者是内容创业第一批发现稀缺的聪明人。
那么谁是第二批呢?
是的,今日头条的入驻者,
现在呢?是的,短视频的作者,而且现在还正在发生。
所以,当新兴行业或者平台从稀缺到饱和转换的时候,第一批迁徙的早鸟总会有一席之地,并会水涨船高。
这个短暂的窗口期,就是如何运用稀缺的最好机会窗口。
然后我们会问,是不是每兴起一个平台,我们都第一时间跑过去驻扎,等着平台的稀缺变成饱和,这样行不行?
当然不行。因为你需要做的是,判断这是否真正的稀缺?这是否能满足稀缺的平台?
人们喜欢吃炸西红柿吗?不喜欢,人们喜欢的是炸鸡。
南极能做炸鸡生意吗?不,大城市更适合。
因为一旦你选择错误,后果则完全由你承担。
至于如何判断选择,这又是另外的经济学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