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并不长,我居然分了两次记笔记。只能怪我资质平平,悟性不高。读朱先生的书需要静下心,细细琢磨。昨天一边学习色彩,一边想着买买买,脑子完全静不下来。只好把这一章的第二部分留给今天了。
用一句话总结这一章的上半部分:情和辞之间需要思想这个桥梁。即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借事、理、物烘托出来。
下半部分朱先生着墨于两方面:
1. 从情到辞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2. 情和辞在分量上的分配
一、从主观到客观
用流行的话来说,客观就是上帝视角。作者写谁就要进入谁的心理。
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情,是主观的),所写的要客观,即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化成亲身经验。
曹雪芹写《红楼梦》我认为在这方面是最厉害的,写林妹妹的时候就化身成林妹妹,写宝姐姐就化成身成宝姐姐。
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感情,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二、情和辞在分量上的分配
情和辞有三种配比:注意尽和溢两个字
1. 情尽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就说出十分
2.情溢乎辞:心里感觉到十分,说出七八分
3.辞溢乎辞:心里感觉到七八分,却说出十分
三种当中最理想的自然是情尽乎辞,即古人说的“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情溢乎辞”听起来似平不妥,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古人有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羟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把话说的太尽,读者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辞溢乎情”很容易流于空没,腐滥。但是有时候也别有胜境。很美的辞足够美丽也是一件美好的作品。
对于初学者,要脚踏实地最稳妥,只求”因情生文“,”情见于辞“,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作高一层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