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你从哪来?
你来这里做什么?
你最终要去哪里?
这不是疫情期间小区门口的“灵魂拷问”,也不是哲学课上的学术探讨,而是实实在在对于生命的思考——生而为人,生命的意义何在?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天命,就是你这一生要完成的使命。据说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自带剧本,都是为了来完成他此生的使命的。如今四十已过,已是不惑之年,说来应该是要逐渐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立足,并且要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可是我却还时时疑惑迷茫,经常不知所措。
好在有经典指路,虽然迷茫,幸未迷失。《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如一盏明灯,一束光为我照亮前行的路,告诉我此生应该正心正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由小及大,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从身边事做起,修为自己,管好家庭,惠及他人,助人达已,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一份热和一份光。
以此为灯,在不惑之年,毅然走上读好书、诵经典、寻良师、结益友的修身之路。这一路,在先贤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在良师益友的指引陪伴下,以经典为拂尘,努力地一点点掸去蒙蔽在心灵的多年尘垢,好让具足的自性显现、内在的智慧生发、生命的光芒绽放。
修身,光读书诵经寻师结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形形色色的关系中练就一颗通达的心,在对人对己的各种事情中活用经典的智慧。
身为女儿,一直以来对父亲的苛责和严厉都是心怀恐惧和埋怨,不敢也不愿意亲近,和父亲常年保持着淡漠的关系,当初离开家乡到杭州工作也是为了逃离父亲。后来母亲生病离世,更是将母亲的病归咎于父亲,认为是父亲长年让母亲压抑愤怒痛苦才导致了母亲的病,因此对父亲更为怨恨。现如今,在经典智慧之光的照耀下,我得以站到家族大系统这个更高的维度来重新看待父亲的诸多行为,重新看待父母的关系以及母亲的病和离去,重新审视自己在系统中的位置与得失。当看到那些以前从没注意过的点和面时,我对父亲的怨恨淡去,内心生出几分理解、几分感恩;对母亲则是怀着更多的感恩彻底接受她的离去,并且对死亡也有了全新的认知。这是一个打开心扉,让光照进来的过程。
要修身,家庭首当其冲是一个理想的场所,因为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最好的修行课题。身为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一直以来我都为这个小家付出得特别多,这都是众人看在眼里的,家人虽然也承认这一点,可并不念我的好,反而是彼此之间多有怨愤,也生出很多矛盾。曾经的我被这个困扰多时,是经典教会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首过往的种种,发现问题不在家人身上,全在自己。因为我所有的付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家人的真正需求——己所欲而人所不欲者定要施于人,己所不欲而人所欲者定然不肯施于人,最终吃力不讨好,还落下很多埋怨。而自己在付出的同时也渴求得特别多,付出有所求,得不到回报也生怨,真是累了自己的身也累了大家的心。这两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终于明白:其实在家庭中,首要一点是求同尊异,尊重彼此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而不是一味地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对方、操控对方;其次就是要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家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承担相应责任、发挥价值;最后就是要看到和认可每个人的付出并心存感恩,如此一家人在一起必能和谐快乐。
内在认知的转变自然带来了外在行为的变化。现在的我依然为这个小家付出很多,但不再是一个人闷头付出,而是和先生携手一起,让他更多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并且不断地认可、欣赏和感谢他的付出。对于孩子,我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一不二的严厉母亲,而是一个可以俯下身来倾听他们并走进他们内心的温暖妈妈。这是一个重塑认知、改变心性的过程。
修身齐家,要齐家仅仅做一个温暖的母亲是不够的。《大学》言:“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又为我指明了方向。
我要打造一个积善之家,我要培养出正直、善良、有担当、肯作为、有爱心,知感恩,心怀家国天下,将来不但能照顾好自己的人生,更能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的孩子。为此我走上了公益之路,我要听从圣人的教诲行不言之教,以实实在在的行为教育我的孩子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016年初,我开始以善的名义每月捐款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并在2018年成为该基金会的志工(志愿者)。时至今日,已经成功带动先生和两个孩子也都每月按时捐款,通过基金会用自己的点点爱心或赈灾或济贫或助学或救命。就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我们一家也都为此特别捐款,虽然善款数额并不大,孩子们几十块,我和先生几千块,但是我在孩子们的心里成功种下了一颗善的种子。而且就像《道德经》里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相信聚沙自可成塔,滴水就能成河,若人人向善,社会自然和谐。
捐款是积善的第一步,仅仅是播下了一颗善的种子,要让这颗种子发芽壮大,就需要做更多向善的事情。
2018年的上半年,我们经朋友介绍认领了衢州柯城一对读小学的姐弟,长期结对助学。2018年底,我们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为淳安一家贫困小学募集到近千册的书籍,并现场访问捐赠。2019年,借助一家优秀的教育机构,我和大女儿一起志愿去到湖南湘西大山里的一所小学支教。这些经历让孩子看到了和他们不一样的同龄人,通过别人的人生看到生活的不易,反观自己的幸福;也让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无所求的纯粹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
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还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月慈济的志工们都会到一家敬老院看望老人们,只要时间允许,我也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去。花半天的时间,和那里的爷爷奶奶们一起游戏唱歌话家常,为他们揉肩捶背剪指甲。百善孝为先。《论语》里有一节弟子问孝,孔子的回答里其中一条就是“色难”——对待父母脸色难看,不耐烦。我想一个从小就能耐心温和地对待老人的孩子,长大了无论如何也坏不到哪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谁也不是孤独存在的,所以与人为善很重要。同时,我们也都是地球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所以善待地球,保护家园也很重要。环保是慈济的重要志业之一,环保宣传、物资回收、减塑推素都是志工们在积极推进并一直践行的环保项目。作为志工之一,我自然也是身体力行。家里的可回收物资从来不丢弃,我都会带着孩子一起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好,每周四晚上拿到我们小区所在的慈济环保点捐赠了。然后再和其他志工一起将小区其他业主捐赠的可回收物资一一分类整理打包回收。在宣传环保的同时,也将回收物资变卖的钱款再用于慈善助学。孩子长期耳濡目染这一切,也算了有了环保的意识。
减塑是我们慈济志工必做的一件事。自从塑料被发明出来以后,人们的生活便捷了很多,可同时产生的大量塑料垃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陆地上的塑料垃圾正侵蚀着土壤,而海洋里的塑料垃圾极大地危害了海洋生物。塑料就像是地球的癌细胞一样,正在极速扩散,严重危害着地球环境的健康。而环境里的塑料垃圾,最终也通过生态循环危害着我们人类自己。因此在这里也呼吁大家减塑,“少点外卖多堂食,自己做饭更健康;购物自带环保袋,如非必需就少买;出门自带保温杯,矿泉水瓶要少用。”这是我向孩子倡导减塑自编的顺口溜,当然我也是这样在践行的。在这里送给正在看我文章的你,希望你也能一起来减塑。
说到环保,其实最好最彻底的是心灵的环保:降低欲望,减少需求,低碳生活,简单快乐。对于我来说,素食是我心灵环保的起点,降低欲望从减少口腹之欲开始。当然,素食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环保。因为我的影响,家人虽然还做不到和我一样素食,但少荤多素已经没问题了。我想留给我们的孩子再多的金山银山,也不如青山绿山、碧海蓝天。
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今年更是虫害瘟疫大流行,这些都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随意戕害动物密切相关,这是环境、是地球上的其他生灵在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通过这一系列的环保活动,教会孩子放下人类自以为是的傲慢,敬畏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保持谦卑。
因为孩子,我走上了公益慈善之路,本以为受教育的是孩子,没成想最受教育也最受益的是我自己。这四年多来,每次和慈济的资深志工们在一起,总能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精进、无所求的付出和时时处处的感恩。在贫困户访视的过程中见过了比我苦的人,见过了陷在无明烦恼中的人,内心油然而生知足、感恩和幸福。在大山里见过了那些虽然贫困却依然心怀梦想眼里有光的孩子们,由衷地感叹生命的顽强和乐观。一年的素食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减少欲望的简单快乐,也看到了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几年做志工的付出,满足了自己惠及他人、助人达已的心,满足了自己要为社会做一些事情的心,也满足了自己要打造一个积善之家的心。而且这一路走来形成的认知和心性的改变把自己从原先的框架中拉出来,活得更加真实和纯粹了。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是这些年我坚持读好书诵经典,坚持自我学习成长,在家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带动了先生和孩子,不但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植到孩子的内心,还让经典、让传统文化在我们家的家脉上得到了一缕传承。
至此,我想我找到了一直在寻求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内在不断地精进,向着更高的维度逐渐趋向于圆满圆融,而外在的呈现则是不断舍小我顾大我。
最后引用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走的时候灵魂的高度比来的时候高了一点。
叶 珍
2020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