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识了一个新名词,“不配得感”,文中形容的现象,其实我接触过很多,我的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我自己,也是出于这样一个状态。今天才知道是一种很容易被忽略的心理问题。
上一个接手的班级就存在比较严重。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学校里有一个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我首先在班级里面问,哪位同学愿意参加,大多数情况是没有自愿报名的,然后由老师选一个不错的学生去参加。很多活动都是差不多的模式,这样,就导致,几个孩子会脱颖而出,久而久之,大家会默认这几个孩子是优秀的,然后班级里的资源就会倾向这几个孩子。而这几个孩子,本身是优秀的没错,他们变得更优秀的根源在于他们练习得多。
作为教师,我们是有必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正确的认识自己很重要。针对我们班有些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点,我曾经尝试给他们读过主题绘本《独一无二的你》《勇敢做自己》,给他们读诗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希望通过一些经典的作品,来建立他们对自己,对周围人的正确的认识。但是,这些正确的认识,其实应该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等他们长大后进行灌输,就只能改善。观念的灌输可能可以改善一些孩子的认知,但是,很难改变孩子的行为本身,就是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做到。
要真正建立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我认为是得从他行动上去改变他的。做任何事情,要有自信心,就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训练,让他明白自己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自信来源于充分的练习。做为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很大程度上的陪伴,是陪伴他练习,帮助他不断联系,达到熟练的程度。
除了练习,我觉得老师家长周边人的评价也很重要。得了奖当然应该表扬,但是没有得奖怎么办呢?如果表现出生气、嫌弃,那是万万不能的。这会更加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以后不敢尝试。其实,得了奖过度表扬也是不行的,因为人一旦有了心理负担,那么可能但是他为了保有现在的荣誉不被打破而选择不参加比赛,毕竟人都是要面子。所以关键在,要正确看待比赛、竞赛。一个孩子,从什么都敢尝试,到不敢尝试,是因为周围有很多消极的声音。做的好,说是运气,做的不好就批评。有没有从实际行动上去支持呢?有没有给孩子试一次,再试一次的勇气呢?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做好,除了在认知上要有所改变,我们也必须要有敢于尝试的勇气。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