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春秋战国时代人,老师不详,人猜是鬼谷子。只有这伟大的老师,才能教出同样杰出的学生。
卫鞅的少年经历不详,到底上了几年书,什么时候毕的业,不清楚。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在魏国的丞相府里做小官。是推荐入职,还是自己参加的面试,也不清楚。反正,他的起步阶段始于魏国丞相府,他的才华也是在那时候逐渐展现的。
丞相府里有一个好处,就是书多,资料多。自古以来,博览群书的人大多都是高人。想成为高人,前提就是,你得有一大堆的书等着你看。春秋时期的老子,管理史料文献出身,博览历史资料,深究历史兴衰规律,写出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一书三千字,却是经久不衰。
现代人有爱因斯坦,从专利局的文员做起,在阅读大量相关的资料后,建立了他的科学体系,写出来了改变时代的著作《相对论》。可见,多读书真的很重要。卫鞅,也是走着一条无比正确的职场快车道。
他上班后的第一个职业定位目标清晰,通过大量接触相府的公务流程,提高实操能力。通过大量的书籍阅读,提升理论高度。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再加上自己在名师处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终于打通任督二脉,整个人通透了,只等一个发扬光大的机会。可这个机会,偏偏是那么的难以等到。
在对的时间遇着对的人,是一种缘分,这很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更多的人,是在漫长的等待中消逝,留下怀才不遇的遗恨。
就在卫鞅等待机会的蛰伏时期,他上班的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一个危及生命的转折事件悄然而至。他的老板丞相身体健康出状况,随时有辞世的可能。他老板虽平庸,可他清楚卫鞅的才华,想留他在魏国发扬光大,就来了个临终遗托,推荐卫鞅做魏国的宰相。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丞相的善意,被魏王当成昏昏老臣的混说。魏王没有点头,根本没把年轻的卫鞅看在眼里。一个丞相府的小小芝麻官,怎可以做我泱泱魏国的大丞相。
老丞相看魏王没有用卫鞅的意思,就提议魏王杀了卫鞅,以防止人才外流。古人真真是太野蛮,太可怕了,一言不合,就是掉脑袋的大事情。
卫鞅不知道,他与死神擦肩而过,恰恰是因为魏王的不赏识救了他。老丞相死后,卫鞅守灵三年,已尽知遇之恩,以表感恩之情。
卫鞅在这三年时间里,就在盘算他的下一步职业规划问题,该去往何处,哪个才是他的理想东家呢?这就和我们现在跳槽一样,要找一个好公司,要能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要有一个赏识你的领导,这三点能同时满足么?
卫鞅最初没有入秦的打算,秦国一向被中原才子视为蛮夷之地,虎狼之乡。孔子一生未入秦,在儒家文士眼里,秦地更是野蛮的代名词。
可卫鞅的专业不一样,他不修儒学,他是法学系毕业,专业法家。他需要一个大大的舞台,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能始终如一支持他变法的开明君主。儒家只是动嘴,劝人为人善,为或不为,不会伤筋动骨,不会牵扯利益冲突。法家是真刀真枪,变革根本,改变社会,可谓翻天覆地。
现在可有这样的专业?现在能有这样的人才么?
想想也觉得难,比方说让你工作三年后,面试国务院总理一职,其难度,有实现的可能么,这是我们现在人敢想象的么。
可卫鞅偏偏有这样的才能,他入秦后,主持变法,一改秦国风气。通过几代秦主的共同努力,以法为本,依法治国,终使得秦国大出以天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说商鞅变法的过程艰辛,只说商鞅这个人,他创造的业绩,超过任何一个CEO。他的变法图强,向一道闪电,撕破黑暗的战国天空,带来了奋起向上的光明和阳光。这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国人敢以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源头。
看了《大秦帝国》小说,感概最深的就是商鞅。浩然正气,舍身护法。一人一时代,商鞅是变法的代名词,其奋发向上的精神,乃是我辈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