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手机横行的时代,我们都深受拖延症的干扰,我们无法开始一件枯燥的工作,我们无法尽早地爬上床去睡觉,我们无法赶紧出门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以上这些都是现代人“疾病”,而你是不是也是患者呢?《The Now Habit》这本书从拖延症的原理开始分析,并明确地给出了治愈拖延症的方法。
拖延症是我们避免失败的一种反应
我们洗澡,上厕所,OOXX为什么不会拖延呢?为什么只在工作和做一些Boring的事情上面拖延呢?因为通常来说,你做这些工作是要满足别人的想法,而并不是出自你自己的本意想要去做;然后呢,你会觉得这些工作很无聊,都无法开始写第一页的PPT,无法开始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字;最后呢,你无从知道怎么去满足别人的标准,在别的眼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错的”。所以这就 造成了两个结果:
1.你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去做一件很没有意思的事情
2.你不会去开始做这件事,这样就避免了无聊,不确定性,以及对失败的恐惧。
所以,拖延帮助我们暂时性地解决了无聊和对失败的恐惧的问题。
其实,我们从小就是在学校里被这么教大的,‘认认真真学习,开开心心地玩““不写完作业就不许玩”这都是我们从小学开始到长大一直在听的话。而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面临一次期末考试,或者钢琴考级,我们也总是被要求发挥到最好,这就让我们的内心对“完美主义”有一种畸形的偏见。
因此,我们的自尊心是和从小到大一直被别人树立了标准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拖延症其实是在帮助我们保护我们的自尊心。似乎,在现代的生活中,通过努力工作获取的金钱和社会地位,成为了我们自尊心的唯一来源,就像上文说的,我们太多的人被一种畸形的“完美主义”所牵引,我们给自己设定极其不切实际的目标,现在各种商业广告和标题党也在催促我们这样做,但是一个领域里哪能有那么多牛人呢,所以很多人就采用“拖延”来保护失败的自尊心。比如说,我们通常会这样说,我失败了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我只是没有真正地去努力做这件事。这样一来,拖延就避免了来自设定高目标和对成功不确定的压力。
克服拖延的口号:失败才是学习!
想象一下成名之前的毕加索和爱迪生,哪个不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在偶然的机会成功了。所以还是那句名言:失败才是成功之母,那些永远不失败的人,永远都得不到学习。
改变你自己,就先把”我必须...“"我应该..."变成”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前两句话就像你的心里有两匹马在往不同的方向拽你,一个方向是我应该这样吧...另一个方向是其实你并不想做这件事,而高效能的人心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想的是,“我一定”...“我现在就要开始!”所以,当遇到一件事,把自己推入两难的境地是毫无意义地,赶紧开始做吧!
拖延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
当你拖延一件事情的时候,这种想要赶上去并且做完这件事的罪恶感会不断地积累和叠加,而后积累成大堆的罪恶感,这种拖延的生活会让你一直感觉你有更多需要做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休息也无从谈起。拖延症患者和工作狂有着相同的思维定势:他们都觉得有无数的工作要完成而没有休息的时间,所以他们就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而对不工作的时候感到罪恶。而高效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会把重要的时间留给私生活,假期,健康,真正地去放松和玩耍。无罪恶感的放松对于所有想成为高效能人的人们是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的。
把工作分块-可以参考《番茄工作法》
在开始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之前,把这项工作切成小块,就像番茄工作法,比如你要开始校订一本10万字数中的谬误,先做个半小时试试吧。然后呢,可以把一天的时间划分成很多个半小时,每个半小时都是无打扰,纯粹的工作空间,同时也可以把你一天中见朋友,吃午饭,溜达的时间也划分出来,并且以这些开心的时间为核心。为了对抗分心和走神,你还要随时准备一个笔记本,每一次你被同事叫走,或者被一个思路打断,把这件事请记在你的纸上,而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张纸,到底是什么事情在你的”30分钟里“打断了你,到底这些事情和你在做的事情比是不是很微不足道呢?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没有人天生就是懒惰的,拖延其实我们对待即将开始的事情抱有负面情绪而产生的,所以拖延其实是我们”学习来的“,拖延可以通过突破思维定势来”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