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研究认知神经学,一边读些入门的教材一边记些读书笔记吧。
事实上,这个时代是脑科学的时代。无论是奥巴马批准的脑计划还是2013年欧盟人脑计划,都把理解人类大脑看做21世纪科学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作为基础科学的前沿领域之一。
脑科学的迅猛发展其实也就近几十年的功夫,以前在没有各式各样的成像工具,比如脑电图(EEG),功能新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辅助下,很多有关于脑的迷思只能靠瞎猜。因此,也有很多围绕着大脑的悬而未决争议。
比如关于“selective attention”的讨论。 这个现象大家平时都能感受到,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在每时每刻都是开放的,但当我们在某一方面付出了注意力时,比如说一边读书一边听歌,可能就会忽略掉歌声的存在。大脑这种筛选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科学家们就围绕是早期选择还是晚期选择展开了讨论。有些人认为是脑容量不够不能接受这么多信息,所以神经系统在接受信息时就已经进行了过滤再报告给大脑,但是有些人却认为这个“信息筛子”存在于大脑内,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才会有所忽略,人是无差别地接受这些信息。这些理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被提出来了,争论了几十年,直到最近的研究才发现,其实在每一条感觉通路上的几乎每一个位点都存在筛选机制。所以大家都是对的,人脑对机体的调节无处不在。
大脑实在过于复杂,存在上亿的神经元,每次大脑活动的时候,参与的部分很多很复杂,我都不记得我多少次看到下述用来描述fMRI观察下大脑活动的句子:
……然后大脑就像圣诞树一样亮起来了……
说到现如今的神经科学领域,确实是越来越综合了,和行为科学,医学,物理,心理学等等科学的交叉使得这门科学从玄学到有路可循。只不过人们对神经科学的一些发现进行解读时,总是会有些偏差。至少在各种不靠谱的心理学传播文章来看,我觉得他们还是在用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然后强行用一些差异性其实并不很显著的神经生物学的发现来为他们背书。
作为当代的医学生,我还是幸运的,最近听说有科学家成功地做出来了薛定谔的微生物。他们把微生物至于一个量子状态,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我觉得这是蛮好的消息,如果物理学家能根据这背后的原理,研制出量子计算机,我简直想象不出这将是多么科幻的一个成就,那脑科学的突破也是指日可待的。因为研究人脑所需的信息处理能力确实是很吓人的,现在的各种关于脑计划的质疑也主要是觉得计算能力匹配不上研究的难度。
今天下午才第一次局部解剖。解剖了人的臀区,股后区。当我把阴部神经轻轻牵动时,心里十分欣喜。神经控制肌肉运动,而肌肉的收缩又是人的各种活动基础,包括做表情,咀嚼,呼吸和运动。这些认识在如今都是普普通通的常识,而这些了解都开始于人类对自己本身的好奇,以前听说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程度和对宇宙的了解程度差不多,这句话让我真想再活500年,同时我希望并没有智子在封锁我们的科技......
这个时候应该放上伦勃朗那副著名的画,总觉得那个时代是很多东西的起点,其中还有这一个小小的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