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整个十一月,2017年的十一月,淹没在过多人的关注里。往常的人们因气温的变化,因寒风,能够敏锐感知温暖,关上窗户打开暖气的温暖。
太暖和了,以至于忘记怎样抵御严寒。
冬天的温暖,是人们自己制造的假象,或是受到刺激的自我保护,抑或是仅仅辨不清冷暖的麻木感受。感官,在极端的冷与暖中,已变得迟钝且无用。
试图在冬天营造出春天之感的人们,是想逃避寒冷,逃避冬天。人们只要进入温暖的地方,就会遗忘温暖之外的严寒。如同初冬的十一月。很多件事情聚在一起,点燃了火,火花流窜进身体,炙烤眼睛,炙烤心。
迸溅的火花也只是火花而已,能够被灼伤,是内在意识承认的自我惩罚。
惩罚,在时间的流逝中,再次被意识反思,不断地反思,反思,没有行动,而后终止。
一切冷的、麻木的感受,在下一个事件到来的时候被覆盖。这件事情,可能是一件快乐的、舒心的,同时也是一件能够暂时忘却、暂时躲藏的事情。
生活在继续,没有人去阻止快乐的到来。没有人能够阻止快乐的到来。
一切又回到原点。
“人类?这是个抽象的说法。永远都只有人、具体的人,现在是,一直是,将来永远是。”①
仁爱,从宏大的意义中出走,走进日常的琐碎中,成为善良,被时间消磨,碎片掉落,成为伪善,被时间消磨,成为罪恶。
置身其中的当事人,想法设法地逃出困境,置身事外地局外人,冷眼旁观、助纣为虐。
当事人有一万个自我保护的理由变成局外人。这种变化,没有蝴蝶破茧时的艰难,也不需要飞蛾扑火的本能,甚至比蛇蜕皮还简单。
太简单了,简单到需要转化为复杂的精神层面的思考,以寻找一个理由,一个托词,实施行动。
从盛大、从善美中跌落,不需要理由。只要是一个“个体”,都有出逃的权利。
理由强大到,无懈可击。
“可无论是暗譬或明喻,怎么也找不到一本适合的书可以适时塞住崩闸的倾壁,挡住泛滥的洪水。”②
这又是一个令人无法辩驳的借口,它完美地拒绝了一个可能通往真知与至善的路。
是人们太狡猾了,还是人们缺乏一种自信,一种理解自身并且让世界重生的自信?
哪一个答案,才是更接近真相的那一个。
反思反思靠近答案。
人们不断地创造,再不断地摧毁,再不断地重建脚下的世界。成熟却又幼稚,严肃却又随意,任凭自己的负面去挥霍时间,去评判自身与世界。
这非常的可笑,确认无疑。
那黑暗与冰冷形成庞大怪物,在结实的土地上,等待一种精神的联合将它击败。
人们以为历经了世间万物,对万物已了如指掌,这是自大。膨胀的自大一刺就破,撕开它,撕开幻想,就会踏上一片新的土地。
“生活里重要的是生活,而非生活的结果。”③
经过了逃跑、坠落、挣扎、无望,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空白。而这片空白被预测为可以延展到每一条路的尽头。生活没有了结果,逃跑变成了无意义的行为,人们避无可避。
选择停留吧。在当下的夹缝中生存,保存体力,汲取营养,等待再等待,是如此的重要。
此时,便无需逃跑、无需绝望。生活以聚合人类整体的情感再投入到具体个人的方式,给予个人面对生活的力量。一切就会坦然、真诚起来。
没有结果,是很可怕的,没有过程,更可怕。
没有结果亦没有过程,或许能负负得正,未必好,但绝对不是坏。
“十一月冷吗?”
“是的,非常冷。”
“那十二月呢?”
“也是冷的。”
……
“这个月呢?”
“好像不冷,有点温度了。”
“下个月呢?”
“或许会冷吧,也可能暖。”
……
“现在呢?”
“不错,温度刚刚好。”
“那你还记得冻僵了的时候的事吗?”
“记得。很冷、很黑,但我看见了自己心里流溢出的光彩。”
end.
①③《重生——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②《华氏451》
365极限挑战日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