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是哲鋭。
今天想与你聊聊“经济学”,一说到学科,总是有一种让人不明觉厉的感觉。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等,有哪一些还出现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而确实有一些学科能够真实的影响我们的决策、我们的认知和我们的生活。从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来看,有两门学科对我影响最大,即经济学和心理学,或者更加确切的说是实用经济学和实用心理学。这两个学科和应用深刻的影响了我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我在人生每一个关键时刻的判断。因此,我非常想与你分享,今天先讲讲经济学。
1.经济学不是金融
第一次得知有经济学这门学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要去美国学习经济学。我当时恭喜她说:“太牛了,这下子可以赚大钱了。”不过那位同学后来好像没有一夜暴富,毕业之后去了美国的一家银行。现在我才知道,经济学不是金融,金融学才更容易赚钱。现在在中国的杭州如烽火燎原之势开启的量化基金、对冲基金公司,都是金融和数学、计算机结合后的“印钞机”。而这些都与经济学关系不大。
说到底,金融是研究如何配置钱的,也就是如何能让钱更好的在各个行业流转。当然,现在从狭义上说,金融就单纯指套利、投机和增值功能了。
而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这个星球上,各种资源都是不够用的。无论是土地、人力、教育、农产品,都是有限的。如何有效的将这些资源配置给某些行业或者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这就是经济学的最大课题。当然,钱(资本)的配置也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
因此,经济学不是金融学,经济学研究得更加广泛,表面看起来就没有金融学那么诱惑了。
2.经济学不是财务
经济学虽然看起来没有金融学那么诱惑,但是无论从国家政策的制定还是个人发展的选择,经济学的作用都远大于金融学。从我们每个人来看,我们更容易将金融学学得“走火入魔”,以为自己是在做各种套利和增值,实际上与拉斯维加斯的赌徒没有什么区别。
但经济学的知识却能让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些经济学知识的魅力在于,一旦理解了其背后深刻的含义,就永久的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谈论经济学的时候,成本概念是要花上很多精力来研究的基本概念。初学经济学让人觉得经济学是财务,经济学的成本就是财务的成本。而当将这两门学科比较起来,你会发现其中的角度完全不同。
财务是研究已经过去的事情,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未来。从财务报表上能看到的是采购的成本,支付的费用,贷款的利息。而经济学看到的成本是机会成本,是为了做一件事儿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件事所产生的成本。例如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为了上补习班,不得不牺牲五一出去游玩的机会。这些成本在财务报表上是看不到的,因为从财务角度并没有发生什么。而经济学正是要考虑这些没有发生的成本。
经济学确实让我们“脑洞大开”。例如,有人会说,现在的工作真无聊,应该去创业。可是现在去创业成功的机会是多大?而创业要失去的东西确实明摆着的,就是失去了稳定工作的机会。再比如,应该不应该去花上几百元去买一个虚拟的课程。看起来,虚拟课程没有交付给我们任何东西。而事实上,花上几百元就能买到一位专家在另一个行业十几年的工作心得,实在是太便宜了。否则我们必须自己亲身去那个行业工作上十几年,才能得到原本可以用几百元就可以得到的经验。
这也就是职业规划师存在的价值了,那些值得去付费的职业规划师,都是在各自的行业工作了5年以上,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可以让一位刚刚工作的同学快速摆脱无效劳动,直达行业本质。
经济学同时可以让人更加通达,而不拘泥于眼前的纠结。例如,在一家夕阳行业的企业工作,机会成本就是在一家蓬勃向上工作得到的回报。而长期看来,前者回报是下降的,后者是上升的,因此前者成本非常的高,不值得留恋。
3.经济学更像是心理学
经济学不是金融学,不直接研究如何赚钱;也不是财务,不研究财务成本和过去。经济学更像是心理学,研究的是资源在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研究人在这些配置激励下的行为。经济学是特别接地气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不是物理规律,而是人性。懂得经济学能更好的与他人合作,获得双赢。同时也不会过分的拘泥于已经得到的存量,而轻易的放弃了近乎于无穷大的增量。存量逻辑和增量逻辑,一个造就了守财奴,而另一个则是未来的成功者。
我始终认为“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可以不计成本”。因为比起其他投资,年轻人投资自己所获得的收益是远远大于任何一种投资品的。更加深刻的来说,投资任何资产,背后都是要有足够的知识。这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不要投资自己不懂的产品”的真谛吧。
希望我们都能学好用好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很多经济纠纷,法律纠纷就变得十分清晰了。更加厉害的是,经济学是一门允许有完全相反观点存在的学科。这也是牛人的厉害之处吧,牛人都具有复杂思维,他们能够让矛盾的观点在大脑中同时存在,而不会滑向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
愿我们都能成为复杂思维的人,而不是成为脑子里充满了是非观念的愤青。
我是哲鋭,你职业生涯起点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