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长啸
窗外略过一丝暖阳,又拾得一个不错的天气。
骑上单车我去了家附近的综合图书馆,这是所区级图书馆,馆藏图书种类3000册。涵盖了各种科目类别的图书种类,我文思枯竭时常去那里获取养分。
朋友圈里晒的多半是有人聚会吃喝之类的大众信息。反反复复的呈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同质化内容,窥视隐私一事已经不复存在,人们堂而皇之的将自己的日常搬上了社交网络,大抵点赞的多半是熟悉的强关系或你发了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可以引得大多人的一个红心。
早习惯了发的朋友圈没一个人点赞,或只有少许人点赞。每年都会删除40-50个只是加了朋友圈从未聊天和从未互动的人,过后心情会舒畅许多。
时常想保持每日一更的源动力是什么,喜欢写,情感丰富,为了变现。你写的文有谁看,写出了大众的痛点和共鸣了吗?一个厉害的写手,是否也是个有大众个性的人,迎合了大众后又有多少时间去投入写作?正如每天要花时间去与简书里的写手们互动,写个评论,点个赞之类。有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懒得去看,那些弱关系的朋友谁会刻意来造访呢?
大抵社交是需要的,触及灵魂的接触仍遥不可及。
翻看恋爱那些年往来的诗,心内有爱,方写情愫。时下被柴米油盐打磨了通身,那沾满油腻的手里再也码不出清沥的文字来。
周遭的伙伴们亦也成家立业,满口照应的皆是老少的日常,偶有几友尚能保持独善其身时的高洁,但也少了几份年少时的意气风发。
桌面摆放的口香糖变成了诸多保健品,牛奶咖啡换成了各种茶叶。听的音乐从周杰伦换成了林海。日照梳头时多发现银丝逐渐袭头,《秋浦歌》内演映的情愫在入世间内出现。
我在单车上胡思乱想的当口已经到了图书馆里。工作日人不多,平日里人也不多。
我在阅览室内寻觅着,一本工具书映入眼帘。我爱读工具书的习惯,源自去年结识的一位做网络营销的同好,四个月的短暂相处,从她身上学到不少,诚然她是个烟火气十足的女子,后去台湾定居少有联系。
这是本说关于增强记忆力的书,里面列举了一套关于此话题的一系列的内容。把人体的每个器官定位为一个抽屉,将你所要记忆的内容藏在抽屉里,你想起某块需要的内容就翻开抽屉,靠此联想记忆内容。
我如阅读小说书一般,饶有兴致的翻阅了整本书的大概。六成新的书籍,见证了它的年龄,翻看书籍背后的出版日期1997年。
回到家后我开始实践了起来,尝试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去菜场买菜时,计划买6种不同的菜,将他们锁定在自己每个器官的抽屉里。
去超市时计划买6件物件,将他们锁定在自己每个器官的抽屉里。平日里不爱干这些琐事,当有意思的法则出现时,倒将这个成了无趣中的乐趣使唤。
(今天周围的环境真是不佳啊,乱七八糟的写了一堆文字,想写的写不出来,也不好意思去专题投稿了,倒有是为了写而写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