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老师说:“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中”。“死”字触目惊心,写出了王老师的决绝、果敢、率真,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王老师30岁以前,是“赛课专业户”,公开课是王老师成长的高速路。
常态课是积淀,公开课是顿悟。
我的第一堂公开课是马及时所写《王几何》。那时,我不知如何备课,怎么上公开课。多亏于老师及时指导,那次经历,我后来多次提起,玻璃心碎一地啊,自信心毁灭性打击啊!绝没有夸张成分。关了教室门我就是整个世界的王,语文课堂我做主,却不知道自己认认真真在误人子弟。无知者无畏,是对我那时行为最好的解读。那次经历,对我而言,是掀起了语文教学的一角,窥到了一点备课的技巧,最主要是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现在可以云淡风轻提起那些年的那些事。
印象中效果最好的一次公开课是在白水田家炳实验学校《未选择的路》,那节课是我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录制所备的,后来获市级优课,此为后话。上课前一天,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每节诗一个教法,宝姐,赵老师,段姐,大师兄,曹老师等等很多优秀老师帮我磨课,夜里三点才完成ppt。第二天上课,效果特别好。这次公开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以生为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课堂,绝不是老师的秀场,而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最佳道场。叶黎明老师说:“好课像个鬼,可遇不可求。”是呀,学生不同,课堂生成不同,一样的教学设计,不同的班级上出来一定是不同的结果。执教者所能做的无外乎不断的加强文本解读能力,然后才能顺着学生的解读,顺势而为,引导学生无论从哪个口入都可欣赏到文本中“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录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不用担心讲不好,没有后排观看的老师,没有一点心理压力。《登勃朗峰》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作者马克·吐温。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令人读之,妙趣横生。记得那节课,我抓住自读课文的特点,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课后的自读提示,了解主要内容。然后,以读促悟,要求学生读出车夫的狂妄不羁,作者的幽默笔法,这个录像课获区级优课。我自己再看的时候,发现了以前没有留意到的很多细节,这些都需要改进。录像课的好处就在这里,可以反复观看,细心琢磨,明白得失,为下次改进提供看得见的依据。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多少次,想要冲进去,把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暴打一顿;多少次,想对当时喋喋不休的自己说,不能这样讲。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每个人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全新的未来。
以上是我几节公开课的小结,也是一些顿悟的过程,记于此,告诫自己不贰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