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思考:大脑超载时代的思考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一流商学院——法国“英士国际商学院”的教授特奥·康普诺利(Theo Compernolle),书的主题就是告诉你,如何在信息超载的时代,学会慢思考、学会提升工作效率。
康普诺利从大脑的工作机制入手,指出“多任务并行”完全是一种违背大脑科学的做法,并且认为,只有保持专注、减少任务切换,才能提升效率。康普诺利提出:在今天,干扰我们日常生活、让我们无法专注的罪魁祸首,就是手机。
进入正题之前,先来看看我们有多离不开手机。有研究人员对15万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设备平均每天被解锁110次,晚高峰时期,被调查对象平均每小时要看9次手机,而每看一条信息,我们都需要差不多67秒才能恢复状态。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不下手机呢?康普诺利认为:放不下手机是因为我们有本能的缺陷,康普诺利列举了10条缺陷,其中5条是从演化的角度来谈的,特别有新意,咱们具体说说。
第一个缺陷,是人类天生对危险十分敏感。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演化出了对潜在危险的敏锐性。与普通信号相比,潜在的危险信号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而邮件和信息因为可能带来意外和坏消息,就更让我们有时刻检查的欲望。你的情绪越紧张,检查的次数就越多。
第二个缺陷,是人类天生好奇。好奇心是人类一项非常古老的特性,而且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这会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当我们知道手机里有未知信息的时候,就会好奇:是谁发了信息?说了什么?你大概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提示有新邮件,你的好奇就被激起来了,于是你花了很长时间从一大堆邮件中找到一封有用的,就像在一大堆垃圾里发现了金矿,对你来说,这就是奖励,让你得到了满足。而这种一次性的奖励和满足感,还会让你下一次仍然有拿起手机的冲动。
第三,人类天生热爱兴奋感。前面咱们说了,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也就是“金矿”,可以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兴奋。但实际上,奖励越不可预期、越不规律,大脑的兴奋感就越强烈,上瘾的风险也越大。一旦你陷入了这个循环,“条件反射”就会起效,让你进一步上瘾。而且研究发现,与相对较长的邮件相比,短信和微信这样的简短信息带来的兴奋感更强。
第四,我们天生追求确定性。生存环境危险,于是人类希望从危险中找到确定性。当很多消息蜂拥而来,你不确定发生了什么,也很希望掏出手机确定一下。你会担心新发的消息重不重要?是老板发来的吗?只要掏出口袋里的手机点两下,所有疑问尘埃落定。尽管理智上我们知道,真正紧急的邮件非常少,但还是会不理性地渴望排除“万分之一”的不确定性。
第五,是人类需要归属感。在今天,部落逐渐消失,人们于是在社交媒体上创造了虚拟的新部落并投入大量时间。互动交流能增加幸福感;孤立、消费性的网络活动却会增强孤独感、降低归属感和幸福感。但无论是互动还是孤独地消费,这两种情况都会进一步增强你对随时在线的需求。
康普诺利另外列举的5条缺陷是,比如说,人类天生就是有条件反射的动物,时间长了,听到手机铃声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拿起来看;还有就是,我们人类很容易养成习惯,看手机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改掉;又或者,我们人类天生喜欢快速反应、喜欢眼下的满足、常常被神经质的感觉驱动,等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时间有限,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话不妨把书找来看看。
看完了这些总结,你可能会问了,我们要如何克服缺陷、放下手机、保持专注呢?对此,康普诺利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彻底离线。抽出固定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完成专注的工作;第二,批量处理,尽量减少切换次数。平均而言,30分钟不受打扰地处理一个任务,效率比分别花3个10分钟要高3倍;第三,恢复正常睡眠。充足的睡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你的思考;第四,科学应对负面压力。短暂的压力能提升我们的表现,但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又会摧毁我们的智力生产力,所以保持平衡很重要。
以上就是《慢思考》一书提到的观点。最后,作者提醒我们,态度的改变是所有改变的根基,如果一个人不改变基本态度,任何技巧都派不上用场。
有个现象不知你发现没有,那就是,城里人普遍比乡下人更温顺。你比如说,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这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市民都很有礼貌,也好打交道。但到乡下就不一样了,说话语气很硬,也不会跟你客客气气,甚至一言不合,就可能拳脚相向、大打出手。
其实不仅中国这样,国外也存在这种现象。你比如说,东京的白领就比北海道的渔民更好说话,纽约的市民也比西部的牛仔更温和;法兰克福的市民也普遍比德国的乡民更有礼貌……也就是说,城里人比乡下人更温顺,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难道是城里人的基因有什么特别之处?显然不对啊,因为城里人也是从乡下来的,至少祖上是从乡下来的吧,那为什么他们进城之后,快则二三十年,慢则一代两代,脾气性格就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微信公众号“人文经济学会”有篇文章说,其实啊,归根结底,这都是经济激励在搞鬼。咱们人类是一种很现实的动物,哪种行为能获得更多回报、增加收益,我们就愿意干这件事儿,反之就不愿意干。
咱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是招聘员工的时候,HR会直接筛掉那些脾气不好、态度不谦恭的人,而把那些笑容可掬、性格温顺的应聘者留下。这样的话,被筛掉的人钉子碰多了,就会自我反省,下次再应聘的时候,也学习微笑,让自己变得更温顺些,这样他被录取的几率就大大提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原来对人微笑、态度友好是有好处的啊,所以今后我还是应该处处都温顺些。长期下来,这种市场激励机制,就使得职场上温顺的人越来越多,脾气坏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个场景是我们去餐馆吃饭的时候,你会选择老板态度冷酷、对你爱答不理的餐馆,还是老板笑容满面、热情服务的餐馆?很显然,大家都愿意去老板态度好的餐馆,谁愿意吃顿饭还得看餐馆老板的脸色啊。久而久之,那些态度傲慢的老板也开始自我反思,说我对待客人应该也热情点,要不然人家是不会来的。于是,城市里和气的老板越来越多,冷酷的老板越来越少。
第三个场景是我们到商场买东西,碰到态度不好的服务员,怎么办?肯定投诉他,那服务员往往会被炒鱿鱼,然后商场老板就吸取教训,下次找一个态度好的人当服务员。那为了生存,那个被炒鱿鱼的服务员也会反省自己的臭脾气,以后变得对人友善一些。所以,城市里服务好的服务员越来越多,态度恶劣的服务员越来越少。
那通过上面三个场景,你看出来了吧?城里人之所以待人很温顺,就是因为经济激励在起作用。你对人不友善,就不会发财,还可能丢了饭碗。而做一个温顺的人呢,不仅可以生存,还可以获得经济回报,那大家当然都愿意待人友善点啊。这样的激励机制,慢慢地改变了大家的行为,而长期下来,待人友善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了一种性格。
但在乡下就不一样了。你在城市里,主要是跟人打交道,所以必须和气生财,脾气越好的人越吃香。但在乡下,你打交道的对象不是身边的人了,而是变成了土地,那土地是死的,你只管对它用蛮力就行了,它没有感情,你对它再温顺,它也不会给你什么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在城市里迫使人们变得温顺的经济激励机制,在乡下就失去作用了。正因为这样,乡下人就不会压抑自己,改变习惯甚至性格,他们的脾气和性格就更加贴近自然的状态,大家平常说的“穷山恶水通常民风彪悍”,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城里人比乡下人更温顺,不是因为二者在基因上有什么差别,而是经济激励机制在起作用。你看,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真的很奇妙,它不仅能增加人们的财富,还会改变大家的性格,让人变得更加温顺、社会变得更和谐。古往今来那些鄙视商业的人,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竟然是他们平生最瞧不起的“铜臭”,催生了更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