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
学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是夸美纽斯所讲的“智慧的屠宰场,儿童恐怖的场所”?是思想的王国、还是理想中的太阳城?教师的教育信念与教学行为营造着一切。邱国华校长的《小学校 强教育 大学习》一课,让我们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走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未来教师、未来教学更应该有深深地思考。无独有偶,假期读了郑渊洁的一篇文章《郑渊洁的教子经》,大作家为了拒绝与差老师联手打造差生,而让自己的儿子在小学毕业便辍学回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样打脸的案例不止一个,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师的角色转变一直在提,一直在向前走,但事实却不是十分乐观——原封不动,照本宣科,知识成了一堆没有活性的符号,教师不多不少、不增不减的传递文本中的符号,学生没头没脑的机械死记,这种机械的知识搬运,窒息了创意的灵气,消泯了生命中的灵秀。
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灌输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发现,参与并探寻生活的意义的过程。仅就课堂教学而言,我们一定要坚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堂结构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要通过启发、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主实践,自主总结。在课堂管理上要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因为只有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才能激活。在课堂评价上,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评判者,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教师应以鼓励为主,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点播。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强调教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另外,考虑到学生个性以及水平的不同,我们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发展,在教学内容,作业量,作业内容上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与此同时,对在某些学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依据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实行导师制,通过兴趣特长班对其进行指导培养。
叶澜教授曾说过“把课堂还给孩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真真行动起来,而不是作为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