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被推荐的时候是三年前,不知道触了哪块逆鳞,看一半就撇了。这一期斩书征询书单,结果又被推荐了这本,歪头一秒,好的坏的,发现我竟然完全没什么印象。但是好在现在总算比三年前要成熟,重新捋了一遍,挑挑拣拣,把对自己大概有用的部分整理出来,至于那些不合胃口的,默默无视就好(虽然有可能是像书里说的那样,因为我自己见识太少,所以喜欢用自己局限的见识去评判它)。
论“目标”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对你的目标达成是否确实有益。
素材积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那么就甚至可以积累很多原本不可想象的素材——惊喜连连。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我很清楚“目标”的确定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理所当然地,我认为我也知道个人发展目标对于我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是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发现,我还是局限了。
目标当然很重要了。近些年看的许多书,都毫无疑问都提到了“梦想”的重要性,而梦想,说到底其实就是我们为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期望值。这便是我对于“目标”的认知局限了:我竟然混淆了“目标”与“梦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事实上,梦想是目标,但是目标却不仅仅是梦想。“目标”并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设定。就好像我摘出来的这三句话,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某一项工作设定一个目标,可以为某一个喜好设定一个目标,甚至在积累素材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去设定一个目标。说到积累素材,我不禁想起先前有段时间,突然对植物爆发了空前的兴趣,继而每一步、每一眼,那些有意思的美丽植物便前仆后继地冲到了我的眼前,现在想来,我至今仍然为那株在城郊意外捕捉到的珍珠梅而心怀感动。于是你看,有“目标”傍身,就好像是手机里下了高德地图一般,仿佛时时刻刻都能听到志玲姐姐在耳边用含糖量极高的声音为我们指明方向。
我真的可以控制我的大脑
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其实我脑子里想的是两年前看过的《思考,快与慢》。李笑来用“心智成熟”来描述这个现象,whatever,反正是一个意思。
他终于明白背单词是非常快乐的。他每天都强迫自己背下200个单词,而到了晚上验收效果的时候,每在确定记住了的单词前面画上一个勾的时候,他就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
几乎所有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都是因为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经验相悖的只是或者信息造成的。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这三条摘抄其实只有第一条是来自本书“心智”章节,但是对我来讲,后两条其实也属于“控制我的大脑”的重要部分。
将负担或者任务转换为成就或者快乐,其实现在并不罕见,比如先前书会采用的habitica软件,就是将每一个任务或者待办事项进行转换,完成的每一个任务都会有一定的金币和经验奖励,同时都还会对系统小怪兽造成伤害,于是我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其实是在维护世界和平。
相比较起来,后两条的难度系数其实还蛮高。要做到克服自己心中的成见,做到以更大格局、各客观角度去看待某件事或某个观点,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理智的克制,更是需要庞大的知识量与深厚的阅历去辅助支撑。对于现阶段的我而言,所能做的,一是谨记自身局限性的客观存在,二是不断去汲取养分,撑起自身认知的框架。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拥有“自学能力”
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他们又懒惰又勤奋。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小时候看课本,发现那些被挂在楼道里的大爷们往往能够牛逼到突破天际。比如爱因斯坦,他不光是个物理学家,他还是个数学家和哲学家;比如达芬奇,他不光是个画家,他还是个科学家和发明家,在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历史和制图方面都是专家;再比如,本书里提到的那位研究了地蚤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的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可是我似乎是直到近几年才突然意识到,哦,这帮人好像不是从课堂上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来了这些足够让他们被挂在楼道里的学术能力。
意识到有很多东西可以自学之后,我开始了马不停蹄地“斩书”,极功利、极贪婪,妄图像吃面包一样吃掉那些书和那些知识。到最后,我终于达到了“颗粒无收”的奇怪成果。这时我才想起,初中课本上孔夫子说过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自然也是极其重要的。你看我分明知道,却刻意无视了它这么多年。
本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作者用来反驳成功学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例子更适合用来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许多人看过了许多励志书和名人传,信心满满,以为只要复制了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自己也就可以成功了,而最终却失败了。太值得遗憾了,因为成功案例里最值得学习的,从来都不是具体操作步骤。我们看励志书、看名人传记、看成功案例,最终目的都不应该是拷贝(忍不住想起了我心爱的拷贝忍者卡卡西!),而是通过思考,将别人的“案例”,转换为我们自身的“经验”。
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很多人都知道且很多书都提到的学习观点:反刍(不知道究竟是谁先用了这个说法,但是我确实在好多书里都看到过,并且一直深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想法也始终都在改变,“反刍”的意义在于,用发展的眼光,去不断地挖掘曾经我们没有捕捉到的那些精华与内在(当然也有可能反刍完了以后发现当年真是蠢的可爱然后默默在大脑里把这个点右键删除)。
以上不论是设定目标、用理智来控制大脑,还是自学,最终都要落脚于两个字:实践。唯有学以致用,才算是真的学会了、掌握了,才算是真的在朝着目标前进了。本书中有个例子,猴子的红屁股——大部分员工总是时不时地觉得领导都是如此的愚蠢。李笑来总结说,唯有去实践、去做事,缺陷和错误才会真正凸显出来,也才会有机会去更正、弥补,并借此而更加完善。
另外的一些tips:
1.规律生活
2.标记“重要事项”并且每天检查三遍
3.意外会发生多半是因为准备不够充分
4.记录与亲朋联系的时间,若超过一定期限,记得及时“维护”
5.行为的不断重复可以形成本能反应
文写的乱糟糟的……只能算是一篇笔记整理,基本上仅供我自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