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自己也开始看“星座运程”之类的东西:关于摩羯座本月运程如何,有哪些大吉大灾人事不测。
虽然那些神秘兮兮的预测句子写得模棱两可,一向觉得靠天地不如靠自己的我却忽然心虚下来,偏偏爱把所谓运程分析往自己身上套,觉得好像真的如此。
人在两种情况更容易失去自信,需要求助外物获得信心:一是完全没有方向的迷茫时刻,二是前路似锦,被捧得太高而害怕摔下来的惊慌失措。
有人习惯于恩赐,期盼神助和好运,欣喜于一切意外而来的奖励,可有的人却总爱“居安思危”,好像很勉强的样子:“何德何能拥有当下一切,康庄大道步步宽阔豪迈,总觉得自己是在透支未来的好运气,心虚得很。”
“好运”是努力之人的托辞,正如“水逆”只是自我安慰的方式罢了。
溢美之词,向来都不敢领受。努力之外的好运气,向来也不敢贪多。因为没有付出代价,也安心享受不来。
❤
前段时间期中考试的时候,为了论述一个文学作品,我引用了乔治奥威尔《1984》里的一个情节,后来代课的老师顺口夸了一句:“书读得挺多嘛。”
作为一个学中文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本分是不值得被夸耀的。
说来惭愧,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正读高一,有次回家在电梯里遇到邻居家比我大两岁的姐姐正在看《1984》,那个时候村上春树的《1Q84》更为火热,我匆匆浏览过村上的故事,于是憋不住想要卖弄:“我也读过这个。”
“你也喜欢乔治奥威尔吗?”
“诶…这本书不是日本人写吗?”
“啊…你说的是村上春树吧,和这本不是一本书哦。”
这段尴尬的对话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
差不过四五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图书馆里借到那本《1984》,读完之后想起当年电梯里的对话,仍然脸红,好在多年之前就有人告诉过我不懂装懂是件丢人的事。
❤
那个邻居姐姐如今在北京工作,从事的是广告行业,她教会我的,可不仅仅是《1984》。
高中的时候去她家做客,那时候她刚毕业,被北方一所名校的广告专业录取,我抱着她房间里的大泰迪熊,傻傻地看着比我的书柜大两倍的书橱——具体有什么书是记不得了,但是印象中很杂,外国小说为主,还有一些文科女生一般不大感兴趣的类型:经济类的,心理学类的,地理图集,天文学入门图册,甚至还有一本《时间简史》。
我以为她要去拯救世界呢,她笑着说自己爱看书,也读得很杂。没办法,从小就对广告感兴趣,听说好的广告的人都要是杂家,接触各方面知识才应对得了各个行业的客户,应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接触的东西更多,思路也会更开阔,想到更多好的idea。
“所以你就看那么多书?”我有点诧异,“读得懂吗?”
“有些其实也不大看得懂啦,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需要扎实之外,多拓充一点没错啊。”那个时候,她还没大一。
她这人总是爱“未雨绸缪”,喜欢给自己新的挑战又乐此不疲,这是我可望不可及的地方:以她高三毕业时的阅读量,至少是接触的知识面,已经大优于目前许多大学生了。
❤
如今姐姐毕业两年,留在了北京大公司工作。有次她到上海出差,我和她吃了一餐饭。说自己现在没那多时间看书啦,好在之前那些东西做了基础,现在拓展到新媒体公司工作,文案,策划,运营做得还算得心应手,收入也还不错,业余时间在学习二外和烘焙,有多余的时间会去做做新媒体培训讲师,是一名典型的slash(斜杠青年)。
“好羡慕啊,刚毕业就能在大城市过得不错了,攒攒钱买个房子生活多舒坦。”我大口吃着她请我的披萨,满脸憧憬。
姐姐笑我想得太简单:“我也想轻轻松松地生活啦,可是一直以来习惯了挑战自己,忽然让我停下来,反而不习惯了啊。而且年轻也不嫌累,想踏踏实实地继续努力,看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
寒假回家还听到大人说起,“隔壁家那个女孩子运气真好啊,听说刚毕业就在北京混得很好,什么时候你也能有这么好的运气呢?”
我撇撇嘴,哪有那么多运气可言。
一旦人习惯了靠努力换得想要的东西时,都不会奢求什么好运气了。
我有时候会去问她很多自媒体方面的市场动向,或者让她帮做做预测,给我一些建议,姐姐总是一针见血,搞得我都有些无地自容,之前我绞尽脑汁想了几天的策划,她指出几个小改动,瞬间豁然开朗。
我意识到她那些书那些经历真的真的不可小觑:跑得比别人快,攀得比别人高,自然而然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这么些年一直努力的奔跑最后终于结结实实地让她变成了一个身体和大脑都强健有力的姑娘。
想起那次吃完饭,姐姐走之前告诉我:“不要懒,不要等到机会找到你再做准备,要让进步成为习惯,永远不要停留在过去或者此刻,不论是情绪还是思维。”
我牢牢地记在了脑子里。
❤
暗自庆幸上了大学之后,周围的朋友们也都清醒宽阔,不浮夸不自负,鲜有巧言令色光说不做之人,努力上进,优秀积极,各有所长。
虽然偶尔逛街吃饭的时候会相互调侃,你做了社团里的老大,她做了学生会里的“腐败官僚”,我做了“自媒体网红”,谁谁谁又成为了创业大咖。
大概也只有在与关系最好的朋友们面前才会厚着脸皮自我标榜,打着哈哈把自己捧得老高,彼此心里都清楚,到这一步有多不易,谁不是一步一步攀爬于此,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大家都无一例外地在跌跌撞撞过后渐入佳境,所有得失悲喜都倒在小摊上的啤酒杯里,烧烤肉串也混着青春肆意张扬的味道。
要问,你觉得自己在大学里或者说这二十多年最辉煌的时刻是什么?
虽说大学生活刚刚过半,还远没权利回忆往昔,但是我想答案是固定的:
最辉煌的时刻,永远是“还未来的下一刻”,不是出言不逊,也不是盲目励志,而是渐渐意识到生活就是一个逐渐向上行的坡,只要我们一直保持着一个前进的状态。
❤
看过一本胡适先生的散文集《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初读题目甚是拗口,默念几遍觉得颇有意思,这句话是出自于先生1947年为《观察》杂志的题字,原句是“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勿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以后想要收获什么,就必须要付出什么,公公平平,清清白白。如果想要得到什么东西,就切切实实地用时间精力去换。
喜欢夜跑的同学,大一最开始只能一天跑一公里就觉得累,如今每天五公里也是常态,时常参加学校的夜跑活动,偶尔参加周边城市举办的城市马拉松,成为圈里的年轻达人。
喜欢画画的同学,从高中开始接触素描,后而尝试水彩,油画,如今学会了用数位板,经常po出新作品,前段时间得知它正在帮知名的动漫视频网站画banner。
班上喜欢cosplay等小众文化的同学,从最开始只是学习打扮约拍发照,后来为了在漫展和商演中有惊艳的表现,经常在舞房里练舞到深夜,好像也和一些动漫公司签约做了coser。
就连我这个一年前对公众号一窍不通的自媒体门外汉,如今也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写东西,做节目,积累了一些粉丝,甚至有合作方找上门来,新书也渐入佳境,进入筹备状态。
这些,都是我身边同龄的普通人,都是不断向这自己喜欢领域的高峰攀登着的年轻人。
最开始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事到如今才意识到并不难,只不过原来是站在山脚抬头看半山云雾缭绕心生畏惧,而今行至半山得以观赏高处风景,虽偶尔有寒,视野却愈发广阔,若想要看更多的风景,还得拾级而上。
❤
要是过得很舒坦,一定是下坡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愈来愈高的上坡路,停留贪恋一时的安稳,如同画地为牢。
人一旦习惯了向上攀登,走一段平路都甚是心虚。不习惯凭空而来的机会和免费的午餐,宁愿是靠自己一点一点身体力行换来的。
因为流的汗和眼泪不会骗人,哪怕失败窘迫到想自己扇自己一巴掌,那种痛都是真实的。
无为换来的平步青云并不是什么好体验,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捡了便宜是幸运,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是自己努力换来的东西,虽心心念念,却不会接受。
从今天开始,让自己的目标略高于自己的目前能力,在前进的路上形成一个适当的“坡度”。
不再期待好运气,以一种“我付出了,输赢我都认”的心态面对一切。
就这样努力攀登向上吧,苦点累点都认了,生活向来都是充满刺激和莫测,才称得上是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