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江霞姐姐调课跑到北街学校参加教办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安排了三位一年级老师同讲课文《荷叶圆圆》。由于对统编教材不太熟悉,所以就从课的角度来说一说这三节课的异同。
第一节课的老师给我的总体感觉就一个字:美。老师的笑容美,具有亲和力;语言美,适合低年级学生;形象美,听课师生有目共睹。老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如字词的复习、句子的掌握、ABB 式词语的训练。也注意到了“长文短教”的拓展,如小蜻蜓眨着眼睛会看到什么?小青蛙站在歌台上表演心情怎么样?请几只小青蛙上台唱歌。这些拓展都为“快乐”基调不断铺垫。特别是老师注意学生读书时的姿势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第二节课的老师力求一个“新”字。无论是课前引导发散思维的“口加十”的组字游戏,还是“躺”、“立”、“蹲”、“游”的动词引导,以及总结课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连线,亦或者出示动画版的《荷叶圆圆》进行配音展示,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这位老师是一个不断突破、力求创新的人。
第三位老师上课可谓四平八稳。语言稳,不徐不疾娓娓道来;环节稳,一步一步丝丝入扣;训练稳,听说读写稳扎稳打。这位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如用叠词说话,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事物是透明的?教师说动词学生做一做等。特别好的就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青蛙写诗》,让学生扮演小青蛙,把做的诗唱出来,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然后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首先,还是读课文。
低年级学生还处在适合“群居”的状态,他们想从大多数同伴身上获得安全感。读书宁可等一等、拖一拖,也要和大家一起读。我感觉这就是孩子拖腔的原因。
避免孩子们拖腔,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量不齐读,每个人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单纯为了“个性化理解”,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避免拖腔。另一方面就是发挥榜样的力量。我曾经专门听幼儿园的孩子读书。虽然不少孩子连字都不认识,甚至把书拿反了,书中的故事也会从他们嘴里绘声绘色地讲出来。而且不添字丢字、不拖音、不干涩,甚至连两种不一样的动物语言都能“读”出不同的音色来。什么原因?老师一字一句教出来的!那么无法避免齐读的时候、刚刚拿到一篇新课文的时候,老师或许也可以一字一句地教读,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贾志敏老师也曾经说:“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榜样力量。课上让读得好的孩子说说为什么读得好,课下让这些孩子做“小老师”教其他孩子读好。
在此,我想再强调一点:读字、读词、读句子,并不是大声就好,须知过犹不及!
第二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接触的语言比较少。老师专业性的语言如何变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遇见“结构”、“异曲同工之妙”“素质”等专业语素,教师要思考如何将这些词语化为小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加亲和力。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一位老师的语言、语气。明明是教课文,却像一位天使带着一群孩子们玩耍一样。
另外就是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一定不要用“好”、“你真棒”来代替。常见的评价语要有总结性、引导性、鼓励性。百度上有很多,拣几条记下来就可以了。比如:
1、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2、××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3、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4、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5、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6、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7、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8、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9你们瞧,这位同学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10、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1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1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第三个是关于识字、写字。
课标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今天的几节课当中,写字方面的内容好像没有涉及到。(由于第三节有课,最后一位老师的课没有听完就赶回去上课了,所以这一点不太确定。)建议老师们少说一点点,给孩子留几分钟的写字时间。
另外,建议低年级老师接触一下“字理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字多数是基础字,利用“字理识字”可以将汉字的音形义很好的结合起来识记,也为以后区别复杂的字做准备。
总体来说,今天依然收获满满、思考不断。当下,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一节课的好坏由什么标准来评价?是课堂环节的完美呈现还是学生点滴进步的呈现?又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浑然一体?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向百忙之中依然能一丝不苟备课上课的老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