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两个女孩,相差3岁,姐姐今年6岁,妹妹今年3岁。对妈妈的陪伴需求不同,孩子的成长发育也处在不同阶段。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不同、需求不同。
0-1岁,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家长应该用秩序建立安全感。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开始发展,这是孩子的“口欲敏感期”,通过吃手、啃物品感知世界,探索未知事物。家长应该支持孩子探索物质是对她们的精神保护。
1-2岁,探索兴趣开始发展。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在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在探索世界中同时发展语言。这个时期家长应该给与的帮助,对不同孩子给与不同的环境和材料,设定给孩子的自由范围。给孩子制定原则并遵循,把危险品藏起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固执”,玩具一定要放在固定的位置,拖鞋一定要摆整齐等。作为家长在这一时期一定要包容孩子的执拗,引领孩子的工作,支持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安抚情绪。家长是孩子的模仿对象,家长平时 处理情绪如何孩子便如何模仿,先调整自己的情绪。这个阶段又是上幼儿园的阶段,孩子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妈妈,一定会产生离别焦虑,作为家长得学会先建设孩子的离别心理预期,与她约定好放学时间一定准时来接她,逐渐养成习惯,淡化离别焦虑。
3-4岁:工作的愿望和能力。这时候的孩子喜欢工作,会为了生存而寻找友谊,按照家庭的模式建立关系,为了友谊不屈不饶,为了友谊使用智慧,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进入群体,,帮助孩子发展情感生活。
4-5岁,探索他人心智。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对他人的探索进入精神层面,会挑战强者和权威,主要表现为叛逆,顶嘴。这个时期家长应该辨别孩子的魔幻现实,尊重孩子的夸张表达,接纳孩子起伏的情绪。
5-7岁,由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自然地对文化产生兴趣,开始探索群体。这个阶段的孩子即将步入小学,一切都在为入学做准备,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做预判,不适合上小学的孩子先不上,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有熟练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关注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给孩子分享人际交往的法则。
以上都是0-7岁儿童发展的重点以及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的帮助,参考书籍《关键期关键帮助》(作者,李跃儿)。
在我看来,孩子与孩子之间生长发育快慢不同,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有时发育也并不一致,有时可能两三个阶段同时出现,作为家长不必担心,也不必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作比较。像我们家二宝桐桐生理年龄是两周半,但是她的表现既有1-2岁的兴趣探索期,也有2-3岁的事物与人的关系探索期,这两个时期同时出现没有交替。
姐姐昕雨今年6周岁,既处于学习文化过渡到小学阶段,也在探索他人心智,经常与大人顶嘴,展现出叛逆的一面。
这时候两个孩子对妈妈的需求不一,妈妈给与的陪伴方式也不一样,一定要区别对待。
在我们家,两个孩子都喜欢抢着要妈妈读书给她们听,一起读一本绘本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姐姐昕雨抢着回答问题,妹妹老是接不上话,导致妹妹挫败感很强表现出生气、阻止我们读书的场景。一开始我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归因,只是错误的认为妹妹喜欢捣乱,霸道,不愿意让妈妈读书给姐姐听。偶然有一次我读书给妹妹的时候姐姐不在旁边,没想到妹妹表现的特别好,特别会互动,问她的问题她都能回答出来,就连我没有教过她的一些名词,“小姑娘、巫婆”等都能正确地表达出来。有一次我在家丢失了一块手表,怎么找都找不到,于是发动全家地力量帮我一起寻找,我特意问了桐桐,“桐桐,你有看见妈妈的手表吗?你有拿走吗?”三岁的桐桐说:“宝宝没有看见,宝宝没有拿。“我认真的对她说,“那你明天在家帮妈妈好好找找哦,这个手表很珍贵,对我来说很重要。”没想到桐桐居然像个小大人一样对我说,”你明天到班上好好找找。”感觉很可爱。第二天晚上下班到家,我问桐桐,“桐桐,你找到妈妈的手表了吗?”“宝宝没有找到。”我只好表达我的难过,因为我也不确定这块手表到底放在哪里,或者掉进垃圾桶扔了。惊喜的是,晚上桐桐坐在马桶上拉臭臭的时候激动的大喊起来,“妈妈,宝宝找到你的手表啦!”我赶紧跑过去看,发现她真的找到我的手表了,真是又惊又喜。我问她是怎么找到的?三岁的小桐一本正经的描述道,“宝宝拉臭臭的时候,找到妈妈的手表,宝宝说,妈妈,宝宝找到啦!”真是又惊又喜,惊讶的是一个只有两岁半不满三周岁的孩子能有这样清晰完整的表达,更欢喜的是,她把妈妈交代的事放在心上。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这样充满了酸甜苦辣,常常是又惊又喜悲喜交加。孩子的生命体是复杂的,多元的,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好,只要我们大人做好大人该做的事,把孩子当成孩子来对待,她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六周岁的姐姐在学习方面也常常超过我的预期。今年九月份即将步入小学,现在每天晚上回家都会写一页字,做几道数学题,我给她单独讲过凑十法、借十法的应用。因为这两种算法都需要分成再组合加减的应用,通常得分三步才能完成得出最终的结果,我很担心她会不理解不会做。抱着不确定她能不能理解学会的心态教了她两道例题,没想到她立马就能学会,为了测试她是真会还是假会,我让她讲给我听,没想到她讲的像模像样,逻辑思维非常清晰,比我小时候强太多了。
每天晚上的7:00-8:00是我固定陪伴大女儿练钢琴的时间段。姐姐昕雨本身对音乐不是很热爱,是在我的鼓励下才愿意学钢琴的,起初比较简单的内容她觉得还挺有趣,随着学习的难度增加再加上枯燥单调的练习她就表现出排斥,想放弃。我只好耐心地讲解给她听告诉她为什么要学钢琴,钢琴能带来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件事会一直充满乐趣,就像爬山坡一样,它势必经历从有趣到困难到无趣再到有趣的这一系列过程,只要你不放弃,咬咬牙坚持一下,这就叫不放弃,最终你能获得更大的喜悦,我们把它叫做“成就感”。
欣慰的是,昕雨把我的这段话听到心里去了,她再也没有说过不想学钢琴这种话了。有一天我陪她练琴的时候,她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觉得钢琴又像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那样简单了,现在又很有趣了。我还记得你给我讲的‘爬山坡’的故事,我现在就爬过了那个难的地方又滑到有趣的地方了。”这时候赶紧告诉孩子她的这种行为就叫坚持,并询问她的感受,她说自己感觉很开心。这是孩子实现自我并突破自我的感觉,通常这种内在的美好应该给她更多正面的加强、肯定,让她印象深刻并爱上这种感觉,未来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还有想要挑战的勇气。
教育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六、七岁的小女孩会有自己的好朋友,小圈子,喜欢的人了。这种时候作为妈妈应该多与孩子相处,给她倾诉的时间空间,让孩子把内心的“小秘密”告诉我们。
女儿会经常回来对我说,“妈妈,今天君君又不和我玩了,她今天又凶我了。”君君是她的好朋友,和昕雨一样也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两经常在一起玩。在我们家长看来这是多么小的一件事,随口便一说,她不和你玩你就找别人玩呗。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她最好的朋友不和她玩了,找了别的小朋友,她就很受伤。
这时候我便会问她怎么回事,她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便问她,那这件事是谁不好?她回答“君君不好!”“那你选择怎么做?”
“我去找别人玩,我也不理她。”
我说“对呀,你可以这样选择啊。那如果君君又找你玩了呢?”
“我还跟她玩。”
“对了,你真好,你这种行为就叫大度。君君凶你的时候你怎么回应的?”
“我很害怕,就走开了。”
“那你生气吗?”
“生气,但是我不敢说,她很凶。”
“好的,你走开是对的,这种时候是对自己的保护。但是下次再凶你你告诉她,你这么做是不对的,我不和你玩了。你这样是提醒君君不应该对好朋友这样,是帮助她,时间久了君君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她便会改正对别人的态度,是你帮助她成为更好的人,她会感谢你的。”
整个过程当中尽量维护孩子受伤的心,同时启发她自己思考该怎么办,并告诉她可以怎样回应,给她提供更多选择回应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伤心难过。
这个阶段的孩子,重点培养的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关系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捍卫孩子的感受,并示范给她正确的做法,这样有利于将来的成长、学习。
研究显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人际关系也很好,这些都是在六、七岁左右奠定基础的,属于关键时期。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老大是老二的镜子。
父母在多个子女之间还应该起着调节,润滑的作用。
我会经常在姐姐面前说妹妹是多么爱她,需要她,她不在家的时候是多么想念她。在妹妹面前说姐姐多好,从同学那里得到的小玩意都会分享给妹妹玩,告诉妹妹姐姐心里有你,爱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两个孩子在彼此的心里都留出一个爱的位置给对方。经常设计一些姐妹两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比如过家家,让妹妹做宝宝,姐姐当“妈妈”照顾她。她们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或者在小的时候,让她们演“小兔子乖乖”,我来做大灰狼。她们通常会一起合作,赶跑大灰狼。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大家一起收获很多欢乐。
兄弟姐妹感情深厚的重要组成便是陪伴、互动、合作。
最终,我们得先让自己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才能把好心情,好状态留给孩子。母亲,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欢乐的家庭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