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的环球旅行系列的书《非洲三万里》《美洲小宇宙》《南极之南》《破冰北极点》等等,被我成为“别人家的游记”,里面的文字细腻生动,充满温情和思考,让你意识到这是作家从文化和社会等角度来讲述;但偶有小幽默,超级接地气,让我们觉得听邻居家老太太跟你缓缓道来。
走过80个国家与地区的毕淑敏,对世界仍抱持着少年般的好奇和激情。66岁这一年,她毅然离家,远行17052公里,带着老公老芦,开启了与企鹅、海豚、虎鲸和信天翁亲密接触的神奇旅程。
过分的寂静、荒凉与酷寒,让人怀疑人生。见到任何生命都是惊喜:她发现企鹅们吃虾太多导致便便都是粉色的,而且为了怕熏着宝宝,爸爸们练就了将便便“喷”很远的本事……古老的冰居然是黑色的;南极酷寒但从来不是平静的,而是变幻无常,任何两天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天气,她面对刀割样的风,遇见过险境,与冰山擦肩而过吓得屏气凝息……
还用了七章的篇幅,讲述了她在智利复活节岛上与巨大石像们“对话”的经历,孤悬在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被当地原住民称为“世界的肚脐”,与“美”无关,居然没有高大树木(可能为了运输石像而砍伐光了),资源非常匮乏,石像是如今旅游大热的福祉,却也是当年树木耗尽、人口锐减的噩梦起源。
“我不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的人。驱使我去全世界旅行的动力,是好奇心。”
人要活得兴致勃勃。身虽衰老,思绪尚能保持驰骋天际的能力。总在旮旯里阴暗的糗着,那是沾满毛屑的旧墩布。
外出这件事,除了需存下盘缠钱,还需存储足够的体力和心力,好奇心要像雨后蘑菇似的,在过程中有增无减。以上诸项,犹如四条腿的小板凳,缺一不可。
出行不要勉强,尤其是一般人不去之地,多属凶险。人们在暖气空调的包裹下,身体已变孱弱,实应量力而行。
与陆地上相对温和的行走相比较,海洋上那带有剧烈眩晕的航行更具威力,它会猝不及防的动摇并重塑你对整个地球的看法,对你醍醐灌顶。
全书让冏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
如果你一直呆在坚固的山峦或土壤上,特别是固守在充满人工建筑的水泥城市里,你自以为了解的那个地球只是肤浅片面,挂一漏万的。看旷远寂寥的地域,人的格局有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我这种日常在北京生活的小人物,真的很贴切。我对咱们生活的世界、这个地球、自然了解得太少了。自然,美得我们想象不到,也残酷得令人难以想象。
昨天我在张家口张北采访,看人们在荒山上建起了漫山遍野的光伏板,源源不断的阳光变成了电,人们顺便在板下种了喜阴植被——自然固然残酷,我们可以不强行改造的同时好好利用,同时别忘了修复与感恩。
旅行这么多,她发现,学外语是多年来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毕淑敏小时候是学外语的(北外附中的俄语专业),后来因故中断了学业。现在在全世界走来走去,最大的遗憾是不能熟练地掌握外语,和当地人交流只能考导游翻译,否则,视野就能更开阔一些。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练英语以及学一门外语的想法。在美国打工时基本口语够用,但是工作时采访外国专家有时候力不从心,甚至错过了一些好机会。希望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