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此道行于世。没人用我,便将此道藏之于身。也只有你我二人,能做到这一点了!
子路说:“老师,如果您要带兵出征,您带上谁?”
孔子说:“不怕死的人我不带。我带那临事而惧,知道害怕,能小心谋划的人!”
孔子对颜回讲的东西,算是儒家文化对于处世的基本态度了,就是有机会那我就上,我也鞠躬尽瘁,但是如果没有机会,人家不认我,不认我的那一套东西,那么我也就不去啰嗦了,所谓“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你罗里吧嗦地让别人接受你的那一套,反而让别人疏远你,是自取其辱。这个孙子的选择是一样的,就是你认我的那一套,那我就帮你成功,你不认我转身就走。
这和我们通常认为儒家是“入世”的看法是有点不一样的。儒家是入世,但是他也是有选择的,不是急不可耐地入世,而是始终专注于自身的修养、自身本事的进步,而不是去寻机会、找风口,所谓“君子修身以俟命”,有机会就上,没机会我就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哪怕带进棺材也没事。
孔子并不反对机会,他自己也曾经争取过机会,比如在卫国的时候,但是从来都不求“志在必得”,儒家文化最根本求的是自己的真本事,是技术上、手艺上、人格上的提升,至于机会,这不是自己去争取来的,而是上天掉下来的,有就上,没有就继续修自己的道。
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你把时间花在了争取机会、去推销自己,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修真本事、去提高自己,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提升产品的品质、以及产品的创新。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社会当中在大众面前巴巴说话的专家,或者很多流行的产品,往往都并不是真的厉害的专家,因为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推销自己上,其实没有真本事,而真正有本事的人,是被人挖掘的,是别人不经意发现的,他不用推销自己,也不推销自己,别人会替他传播,因为他有真本事。
企业的产品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把资金全花在给消费者的产品上面,不管是品质还是产品创新,那么只要东西足够好,能让自己活下来、能让员工有钱赚、能给消费者非常好的服务和体验,也就可以了,也就是你做企业的目的了。至于是不是赚大钱,是不是有很大的规模,无所谓,有机会就上,没机会也就不用了。
再次明确,不是排斥机会或风口,而是资源和时间永远有限,我们第一位要花在修真本事、做好产品上面,如果有余力,那么去推销,如果没有那么就等待机会,否则你哪怕凭借机会挣了很多钱,也会因为机会亏很多钱。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处世态度——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努力修自己的真本事,从不“志在不得”,而是随遇而安——安心待着修真本事。
下面还有一部分是子路对孔子说的,因为孔子说“惟我与尔有是夫”,也就是能做到这点的也只有颜回和孔子自己了,子路可能是有点吃醋,于是问孔子“行三军”要带上谁呢?这个问题是已经预设了答案的问题,就是一定是子路,因为子路就是非常勇猛的,而且他也是孔子的保镖,所以他心里就是期待孔子说是他自己。
但孔子说他要带的不是啥都不怕的人,而是有所害怕并且能做好谋划的人,这其实也是在敲打子路,因为子路过于勇猛、不害怕,最后可能会害死自己。其实子路的下场也确实不怎么好,因为不怕死,就去送死去了。
孔子门下听说有三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知识能教会,性子却很难改,即便是孔子也很难改变弟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