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生工资,每月1835。
2017年3月之前,面对这个数字,我们习以为常,并没有想去改变什么。直到李中堂给大家画了个大饼:“博士生待遇要提高!”
一时间,研究生群体议论纷纷,大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感觉。直到清华大学的250横空出世,率先引领了全国各大高校涨工资的狂潮。不得不说,领导们的心思深如中南海,不偏不倚,选中了这么个数字。
每月涨250块钱,仿佛是一种嘲讽,但好像又不是。这钱,你接,还是不接呢?
众人仿佛像是被戏耍了一番,毕竟,当初轰轰烈烈的宣传落到实处,差距还是有些大。然而,有,总比没有好。因为这涨的仅仅是国家的部分,大多数高校研究院所的博士生工资构成里,还有学校那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三月,四月,五月。忽而有人听说武大的博士生工资要涨到29000一年,忽而又有人听某副校长表示这个数字会在26000到28000之间。大家的心情,也随着谣传的数字波动着。
直到有一天,有人坐不住了,专程去珞珈山水上发帖询问研工部,为什么国家的政策迟迟不落实呢?在这里,不得不夸赞研工部的效率之高效,几天之后,我们便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个屁喽的答复。
每月涨250。
纳尼?学校那部分呢?不涨么?学校至今尚无答复。我也没有苛责学校之意,毕竟,对面华师博士生工资上涨后,每月才1800,而且是分10个月发。
这样的对比会使一些人感到满足,毕竟抱着有总比没有好的心态,为何要去想那些没用的事呢?
说到对比,我还是列一下我所知道的其他学校的数据,由于有些人会有导师的补贴,会有些偏差,不过依然能显示出一些差异。清华大学某博士,每月3000。中科院物理所,每月5000+,更有甚者每月10000。当然,这些都是牛逼的高校科研院所,相对不牛逼的,比如安徽大学,每月2500。这些都是工资上涨前的水平。
唯独武汉的高校博士生工资水平居低不上,也不奇怪武汉市坐拥180万大学生,却难以留住人才。
说到这里,有人就说了,你们博士,连学费都免了,每月还有补助,别那么不知足。
这里澄清一点,博士,包括硕士研究生,除了日常学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从事科研工作。任何一个课题组,不可能完全靠一两个牛逼的专家教授独自支撑起来。科研,是需要团队协作的一种工作。(哪一项工作不是呢)既然是工作,当然得有相应的工资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博士生当中,有不少是辞掉工作拖家带口的,没有相应的积蓄,他们也是不会轻易读博的。如此低的工资,还不如一个扫大街的,何以让人安心搞科研?
有人又说了,读博就是一种投资,别看你现在没钱,毕业后的收益却十分可观。
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读博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镶一个金边。读博是一个边学习边工作的过程,试问有多少大牛,是完全脱离研究生,自己搞出科研成果的。此外,对于科研产出,也有许多误解。比如有些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难以在短时间内攻坚出突破性的成果。还有些学科,其研究过程就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为了得出一个好的成果,许多博士不得不一再延期毕业。在这个过程中,耗费了青春,有时最终也难换来回报。
你让博士每月拿着2000块在这个通胀严重,房价飙升的社会怎么生存?这不是读博,这是修仙!武汉大学号称要建设双一流高校,就凭这个工资水平,你能招来优秀的生源?
科研奖金的分配也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站在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在默默地做着本领域的事情。你能说这些人的科研成果就是没用的么?当然不,博士生做的每一个工作,都是在拓展人类的知识领域,只是有些人开辟了新领域,有些人只是在做细枝末节的工作。这些事都同样重要,这些工作依然需要有人做。博士不做,难道让你做?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些人产生了能靠一两个大牛带动整个学科前进的幻觉。这些人往往容易忽略处于食物链底层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所做的贡献。他们觉得,科研是那种不用投入很多资金就能获得可观产出的事业。
这些人一定没看过能量守恒定律。
过去,国家穷,就算勒紧裤腰带搞生产建设,国家也是会有政策倾斜。
现在国家富了,有些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其单位科研水平程指数提高。有些人不明白,科研水平能程对数增长就已经算超常发挥了。
发了这么多牢骚,我就是想问:领导们,你们属于哪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