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 个人观察是不可靠的,最可信的报道基于最近得来的观察,而且是几个人处在最佳的环境里同时得来的观察,他们没有和观察的事件有有关的明显的期望值,同时也不带有任何偏见。
- 科学研究,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当持论者诉诸科学研究作为证据来源,我们应该记住以下几点:
- 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差别很大;
- 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
-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结论;
- 如同我们大家一样,研究人员也有他们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
- 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简化研究结论;
- 研究的“事实”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 对经济效益、社会地位、人身安全和其他因素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
- 抽样要选用可取的方法,注意抽样的人或人群有多少,样本的覆盖率有多大,样本的随机性怎么样。
- 调查问卷中存在的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它们必须接受审查,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 一定要经常寻找那些试图通过框架把人们的反应引向一个特定目标的比较,通过仔细评价框架和类比,我们就可以避免一个潜在的具有欺骗性的类比的误导。
评价类比:
- 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 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个人感悟:我们在看别人的文章或论证时,要注意论证的的质量,论证可靠吗?要多思考,不要被不可考的论证引入歧途。我们自己写东西时,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保留精确的可随时查看的记录,记住我们研究结果所存在的局限性。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的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就必须弄清楚引起这件事的原因,只有我们从一开始就理解了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选择一个明智的办法来避免某个问题的发生,或者促使某个特别正面的结果的出现。
- 有果必有因,注意因果思维的断言暗示,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例如,导致... ,影响了... ,与什么有关等等;
注意到这些断言,要警惕存在替代原因的可能性 - 我们找出的任何一个单独的原因,都有可能是引发事件发生的其中一个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 并不能证明存在因果关系
两种常见的因果关系谬误:因果混淆谬误和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 "在这之后"不等于 "因为这个"
一件事紧接着另外一件事后面发生并不能证明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可能只是一个巧合。 -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个解释
千万不要贸然接受你遇到的时间的第一个解释,要寻找替代原因,比较它们的可信度。要考虑采取其他视角,这样事件所涉及的利益就会被考虑进去。
个人反思:我们平时不管是写文章或分析反思某件事,要注意分析两个事件是否真的具有因果关系,注意关键词,要多方位的寻找替代原因,不要被一些谬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