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因为文风往往代表着作者的个性,从诗文中是可以轻易感知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心胸气度的。
读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高适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我们不由得心胸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令人逸兴遄飞,大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尤其是,当古诗作者们本就站在高处时,视野会更宏大,笔下更是飘飘如羽化而登仙,读来有凌云之气。
唐代的大雁塔在当时是一座少见的雄伟建筑,与其说雄伟不如说孤高。以当时的建筑水平,这已然很了不起,在周围一片平坦的对比衬托下,那就是耸入云端的存在,观者无不啧啧称奇。而有幸登上塔顶的诗人们,又怎么能不文思泉涌、留下佳作呢?
比如,岑参在《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中就说:“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整体写出大雁塔的“突兀”,恰如地上“涌出”了一个“通天塔”。“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这几句则是写大雁塔具体造型的鬼斧神工,四角遮住白日,说明其大;七层已近苍穹,说明其高。向下看,飞鸟都在底端盘旋,耳中则是猎猎风声,令人胆战心惊。“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则是从高处看城中景色,驰道两边青槐排列,宫馆显得小巧整齐。“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站在塔顶,感觉天地之间一片苍然。
岑参的诗句确实清奇雄丽,尤其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之句——站在塔顶凝望,只见秋色从西边接连奔涌如流水而来,弥漫了整个关中。这让人不由得想起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到大雁塔,就不能不提另一个叫章八元的人,他的《题慈恩寺塔》同样是大大有名:“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这首诗写登塔所见和感受更加具体——四角开门、八面来风,向下看,感觉鸟在地上飞、人在空中说话,走木梯像穿洞,登上顶后才觉得自己似乎是从笼子里露出头来,傍晚夕阳正好,满城都是春雨里洗过的太阳。其中“自惊人语半天中”真是神来之句,足可与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相媲美。
看来和岑参的感觉大致一样,章八元也是很新奇、很“恐高”——看见飞鸟变低了、全城尽在胸怀间了,满城都是青翠苍茫。这还真是站得高看得远呀!
前几年,在陕西的官方材料里曾流行一句话叫:“站在秦岭之巅看陕西,跳出'城墙'思维谋发展”,看来和这两位古人大致是一个意思,都是以高度决定视野、宽度开阔胸怀,更希望能以视野扩大格局、用胸怀铸就成功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