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一个落魄的诗书仕宦子弟,却心怀大抱负,也庆幸初期一直有贵人相助,甄士隐林如海贾政先后都提携过他,才让他顺利走上了仕途。
贾雨村进京考试前遇甄士隐的帮助,他“略谢一语”,初次革职后起复旧员受林如海和贾政的提携,他却“谢不释口”,两次态度完全不一样,是值得考究的:
1.甄士隐是主动帮助贾雨村,林如海是受贾雨村之请求
贾雨村祖上根基全无时,流落到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以写字卖文为生,想攒些盘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甄士隐不算大富,但在当地是望族,可他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礼贤下士爱惜人才,对寄居在葫芦庙的贾雨村,甄士隐看出了他的才华和不凡,也一直意图帮助他,只是不好直接开口,恐伤了贾雨村的自尊心。所以,他出于爱才心切常常主动邀约贾雨村到家座谈。
有一次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摘花时,看到一个身形魁梧,剑眉星目直鼻权腮的男人,虽敝巾旧服,却气度不凡,她就想到,“这应该是我家主人说的贾雨村,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
中秋节的晚上,甄士隐又到葫芦庙邀约贾雨村,听到贾雨村望月长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喝酒时又吟咏月诗,“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甄士隐称颂:“雨村兄真抱负不浅,兄必非久居人下者,飞腾之兆已见!”便借机细问,酒喝多了的贾雨村终于道出心中的想法,于是甄士隐资助贾雨村五十两银子的进京路费和两件冬衣。
因是甄士隐的主动付出,加上贾雨村的清高,所以他只“略谢一语”,并不在意。
而在革职之后的贾雨村,游学到林如海家中当黛玉老师时,一次出外闲逛碰到冷子兴和一案参革的同僚张如圭,听到朝廷奏准起复旧员的消息,冷子兴建议他去找林如海,再托林如海的舅老爷贾政帮忙。这个时候的贾雨村是有求于林如海的,尝过官场的显贵又丢失,机会的再次来临,欲求肯定是庞大和饥渴的,必定也是极尽一切之可能,但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没想到林如海答应了下来,确实是个惊喜,贾雨村忙不停打恭,对林如海“谢不释口”。
轻易得来的帮助并不是不珍惜,只是感受没那么深刻,而苦心谋求的提携才是难得,这是人性的弱点和通病。
2.革职前的贾雨村清高自负,革职后看清了现实识时务
革职前的贾雨村怀抱理想信心满满,为人也清高,比如他在甄士隐家里时,“一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虽说写字卖文挣不到几个钱,甚至有饿肚子的时候,但听闻甄士隐家里要用餐,他还是偷偷走掉了,表现出一个读书人的傲骨,不为一顿饭丢面子。
同样,在甄士隐拿出五十两银子路费时,贾雨村“略谢一语”,表现出的不屑和面对“嗟来之食”的淡定,实在是强撑落魄文人的孤傲,但他也是相当有信心的,自信在不久之日定能偿还甄士隐的人情,由此气定神闲不动声色,然而内心的那份急迫如箭在弦,甄士隐劝他择吉日再走,贾雨村翌日便动了身,说什么“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一腔热血快马加鞭进京。
革职前的贾雨村也算是个感恩之人,升任后拜访过甄士隐,听闻恩公出家而伤感叹息,英莲的丢失他也承诺,“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并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另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品,“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
革职前的贾雨村还不失是个上进知感恩的大好青年。
只是,入仕后诱惑的机会多了,自负的贾雨村难免有“贪酷之弊”,又难改清高之性情而“恃才侮上”,于是被看不惯他的官员们参奏了一本,说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龙颜大怒革去官职。
这上任不到一年的重创,贾雨村看似依然像从前一样,革职时谈笑自若,其实内心悔恨交加。他放下家眷送回老家,然后一个人游历山山水水,暗暗谋划东山再起。
在旅行的不断思考中,贾雨村的思想发生了改变,那份孤标开始动摇,也时刻寻找机会重回官场。当他听冷子兴聊起贾府时,虽渐次败落,但总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倒不像甄士隐算是望族却无实权,又不争功名,而贾家的贾政再不济是个员外郎,林如海为兰台寺大夫和巡盐御史,贾雨村决定抛弃从前“他(贾家)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的自卑和清高,有机会定要攀龙附凤,特别是知道朝廷起复旧员的消息后,贾雨村低下高高的头颅,去求林如海的帮助。那一个“不停地打恭”的场面是断不会在甄士隐面前演绎的,贾家的位高权重,仅一乡绅的甄士隐望尘莫及。
这样的高门大户是有利可图的,何况又是同谱的“贾”姓,要想东山再起,必须攀上这门靠山。
正如后来又攀上了九省统制王子腾一样,贾雨村抓住一切向上爬的机会,谄媚奉承阳奉阴违,完全抛弃了从前的清高傲骨,在后来的判葫芦案里,贾雨村忘恩负义失信于人,见到英莲却不救,又掌握了四大家族的“护官符”,“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胡乱定案,让打死冯渊的薛蟠逍遥法外。
从低眉顺眼求助林如海的“谢不释口”那会,贾雨村认清现实识了时务并付诸行动,从此一路为升官发财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