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它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自己也没有看答案,就出给了学生。
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还抱着孩子,胳膊上又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自己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学们都说“这个男人是人贩子,想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因为那个男人学雷锋,他不仅无偿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家。”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纷纷说这不现实。老师缓缓地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40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做过如今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在学雷锋。”
抛开故事谴责社会风气变化的主题不谈,这个故事里孩子们对人贩子的警惕性是值得夸奖的。因为人贩子就像潜伏着的毒瘤,深深的伤害着我们这个社会,也有可能伤害到我们每一个家庭。
近日,福州王女士就与人贩子来了一次邂逅。在她逛街过程中,突然有陌生男子上前搭讪。
王女士说,当时这位男子装作很熟的样子,摸了摸女儿的头,甚至打探起了孩子的年龄,王女士感觉到不对劲,质问对方要干嘛。
谁知,这男子竟然直接说
“你女儿有没有卖”
这话可把王女士吓得不轻啊,随即 王女士报了警。
等到警察赶到现场后,王女士紧绷的神经一下松懈下来,忍不住当场大哭了起来,然而那名男子早已消失不见了。
如此直白的询价方式,让我们在怀疑人贩子智商的同时,也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瞠目结舌。我们在痛恨和谴责,又不得不警惕,毕竟人贩子像这样堂而皇之比较少见,而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面目出现,让人感觉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在上海,一家两口带着小孩植物园,爸爸上厕所的时候,妈妈抱着孩子在外面等着,这时候来了一对游客请妈妈拍照,妈妈热情的答应了之后,把孩子放给边上的人抱着,等爸爸出来后,发现太太已经神志不清,孩子也不知去向。
在福建,有个女人为偷一户人家婴儿,特意在婴儿住的小区内找了户人家照看老人。然后与婴儿的奶奶套近乎。女人在小区潜伏了一年,赢得了婴儿奶奶的信任。有一次,婴儿奶奶去楼上收衣服,托这个女人照看一下婴儿,等奶奶衣服收好,婴儿已经不见了……
在南京,刚从外地带着孩子来找工作的小夫妻在吃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热情的阿姨,一边热情帮他们买了单,还打算带着他们去找工作。在闲聊的时候,孩子突然消失不见,而在此时,热情的阿姨也已经不知踪影。
在深圳,一家“寻子包子铺”座落在南山白石洲,至今已经十年有余。谈起孩子丢失的过程,包子店老板仍然撕心裂肺,10月8号幼儿园报名,10月9号,孩子就在附近玩耍过程中被人直接抱走,此后再无音信。
在杭州,小两口为了迎接人生中的第一个孩子,在医院二楼包了一间病房。妻子剖腹产下一名7斤重的男婴,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婆婆和小姑昼夜在医院陪护。病房共有3张床,产妇睡中间,婆婆睡靠窗的一侧,婴儿床就放在婆媳之间,小姑睡进门处的那张床。凌晨2:20,妈妈一觉醒来,发现孩子不见了。一声惊叫,婆婆和小姑全都醒了。小姑说,晚上睡觉门是关着的,但没法上锁。病房的另一侧有个阳台,据说晚上睡觉只关了纱窗。孩子母亲回忆,生完孩子的第二天,一名中年男子曾到过病房,一个一个地打听新生儿的情况。很可惜,医院没有监控录像可以取证。
而在媒体报道中,公然的劫持,绑架也不少见。近日,广州中院一审对数名人贩判处死刑。据调查,2005年1月4日10时许,周容平、杨朝平等人来到广州增城的一处出租屋,携带透明胶、辣椒水等工具闯入,将受害人捆绑、控制后,强行抱走了受害人孩子,之后以13000元左右的价格将其贩卖。
从以上案例大概分析人贩子采取的手段包括:第一,人贩子会套近乎,麻痹大人的思想,假装对孩子很感兴趣,通过各种手段分散家长的注意力,趁机将孩子抱走。
其次,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或者编造谎话,或者拿出好处,威逼利诱把孩子骗走。
第三,以暴力挟持、绑架孩子,或者潜入室内偷盗孩子。
一个孩子的孕育,出生,成长,是一个家庭里最浩大的工程,而人贩子就像恶魔一样,潜伏在我们每个家庭的身边,伺机而动,一旦成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据统计,孩子被拐卖后,通常有三种后果,第一,贩卖给领养家庭,这种算是相对比较好的结果;第二,贩卖器官,这种情况骇人听闻,让人不寒而栗;第三,从事其他非法行为,比如有用来乞讨的,用来拍摄儿童色情电影的,或许还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从近年来看,国家对人贩子的打击越来越严厉,判处重型直至死刑的案例屡见报端。与此同时,在受害家庭及法律人士的不断呼吁下,“买卖同罪”也已经列入法律议程。在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大环境下,作为小家庭的我们,又能在哪些地方做好功课,以防不测呢。
首先,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一定要有警惕心理。明白年龄的增长不能当作保险箱,十几岁的孩子在面对心思缜密的不法分子时,一样会被骗。成年人碰到极端条件下,同样会走失。所以不能以年龄来划安全线。很多家长习惯性地以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未成年人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孩子一旦面临危险时,应变与应对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千万不能觉得孩子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就一定不会被侵害。
其次,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在独处时,有一点的心理承受能力去应对突发情况。不应是一味地不与陌生人说话,不和陌生人走这类简单的教育。要让孩子有主见,固化危险意识。提高分辩能力,对于陌生人的言语诱惑、物品诱惑,甚至陌生人的求助,都要有风险意识。保护好自己,才能帮助到别人,量力而为,对陌生人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
第三,要学会风险处理技巧。学龄前儿童,一般以简单实用技巧为主。与家长走散时,坚持原地等待、求援的方式。不主张教育孩子自行回家的路线及方法。对于小学生,原则上也是以原地等待为主,求助保安、服务员为辅。可教会小学生报警渠道与方法。
大家还有什么好的做法和建议,欢迎留言和我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