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条
人不能被逼的太紧,无论是人为还是客观环境,逼得太紧让那个人的那颗心觉得实在是走投无路以至到了绝望的地步,人就会变得残忍,做出许多无法理解的事。好人便成了恶人。但这种行为背后我却不认为是人性,因为此时的人已经扭曲,不再正常。好比一架机器,即使是新的,过度敲打让其损坏,能说这机器本来就是报废的么?
我想人大多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吧,于是创造了群居的形式,为的是给自己壮胆,为的是心里吓得发抖,嘴里大声谩骂的时候有人可以帮腔,大家再心照不宣的用镇定的眉宇掩饰战栗的内心。
恐惧会衍生出很多东西的,除了我曾提到过的还有不信任,不信任变成极度不信任,所以群居过后又有了规则,可是不信任什么呢?这帮寨子里可是只有人啊。说到底不信任之一是自己吧,也许某一天发现了自己心里原来也有阴暗的一面,惊恐之余开始怀疑,周遭的人也有的吧?嗯,我是可以抑制的,那么其他人呢?这样想着想着便觉得自己实在太危险。
这样之后便开始在某些意外发生后借机定下规则一,又或者假借他人之名意在防患,说出他们阴暗,规则二也产生。
人群居也群居了,规则也制定了,甚是满意,渐渐安下心来,也渐渐习惯。偶尔有人超出常理,偶尔有人残暴,其他人给予惩罚和讨伐,那人掀起的浪便平静了。
可是习惯无法抹杀恐惧,也无法解除最原始的疑惑,那个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主流里说是善的,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性本恶也偷偷的惊讶,老师一带而过,我却费了好大劲儿才知道。恶,无非是怕它贬义的意味,原始缺乏安全感的内心怕这“恶”字成真了。
但此处,“恶”不过代表着生存的原始本能,“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就像动物界弱肉强食,我抢不到这块肉我只能亡。说起来也有趣,恶是一种本性,寻求安全感也是一种本性。“恶”,完全归属情感,寻求安全感又使人理智,于是理智与情感这两条脉路清晰了。
而荀子又说“伪是善的,故必将有师化之化, 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我很好奇,在现代人看来的“伪”,似乎也归于贬义,为何比作仁义礼智信?“伪”属于什么呢?理智吗?不,应该上升到了理性。为了自己群居的圈子能够保持平衡而不断创造的。这应该是一种进化,生而为人的进化,对得起在食物链上的位置。
谈着感着,我似乎扯出了大义,不过观报道的热血沸腾总算有了一丝丝平静。细想之下,我被本恶论的思想完全折服,但任何一种言论说的都是宏观而非微观。微小个体不能被拿来套某一种大学说。哈哈,中庸了是吗?
其实我内心也是希望相信性本善的吧。性本恶,惧在本,怕在恶。本即本来,有种与生俱来之感,即使被好的环境,优质的品行所影响着,熏陶着,教化着,难免没有想要野性冲动的一刻。要不了一刻,几分几秒也许都是灾难。
我的有感而发太乱太杂,可是心啊,要怎么保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