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一下回归本心的三个步骤吧 (当下角度分析 )
昨天跟健哥聊天 健哥说我只适合育儿 先承认了一堆他觉得我很好的地方 但学习我喜欢的这些知识 在他看来我不适合研究这些 我接受他的建议 但是我会坚持我的研究 我只是觉得不应该止于当下所学 或者说 这些都是太浮于表面的思维 需要探索的空间太大了 所以 对“道不同不相为谋”展开了一个研究学习醒思的过程
我很喜欢研究人事物表相之外真正要体现的含义 包括研究我自己 一切事件的研究我都是参与方 所以更有好奇心去研究 因为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做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需要怎么提升等等……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固定思维模式(大多数人)理解 “道不同 不相为谋 ”是 不是一路人 分道扬镳就可以了 这么理解 或者这么用 好像大概不太对 (并且我之前也是这个思维模式 总觉得逃避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或者说最轻松的方式)感谢自己喜欢破事物表相这个习惯 所以才会去研究 准确理解 不是道的不同 而是着于相 用自我意识建立的所谓的道的小圈子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道 这也就是我之前说的 如果事物只止于表象 道也就只是你理解下呈现出来的道 大道至简不是人生就要简简单单就可以了 因为人生旅途是不可能简单的 如果想实现简单 就得在复杂中去破我执 破相 破固有思维 做一个难度很大的减法 而不是 简单就是无脑思考[微笑] 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一种懦弱 胆小 无法面对真实的“简单”态度 言归正传 大而不同 正因为不同 才能体现道的含义 道 因为不同 不以事物表象去加以定论 进而实现从大道实现统一 如果理解为道本来就是不同的 着于事物表象去思考 必定无法实现允许 接纳一切的不同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道的玄妙就是 如果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核心 选择去用理解的角度去思考 没有了正反两面的对立 也就没有了不同 所以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 因为不同 不执着相 实现相同 也就是古代圣贤提倡的 万物只是通过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存在而已 并无不同 “同和不同”从来不是向外求 而是一个向内探索的过程
如何至良知呢?
第一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1”就是“1 ”这是绝对的 止于知
第二步:知道自己不知道:“1”就是“1 ”但是 “1”为什么是“1 ” 思而学
第三步:不知道自己知道:“1”是不是“1 ”“1”如果不是“1”是什么 “1”如果真的是“1 ”又为什么绝对是“1 ” 在不停思考 反复验证 复盘过程中 引发更多的探索 在击碎绝对定义的思维模式下 一次一次的正向推 反向验证 反向推 正向验证 进而实现不着于相而着于真的眼界 最终通过不停的运用这种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的格局
知而不行 止于知
行而不至 止于思
学而思之 知而行之 行而知(智)之 知耻近乎勇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行而不辍 则为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