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樊登读书会的开始,就知道《思辨与立场》的存在,却一直没有去接触它。正视它之后一直在等机会去听,在新乡返回郑州的路上,虽然很累,但觉得机会难得还是点开它,听了一路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的感觉让我迷惑,决定再听一次。
听完之后对整本书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对批判性思维有了认知突破,还有种通过画图再来第三遍的冲动。这一切不仅源于对批判性思维的接收,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深层次了解一本对其他人影响深远的书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在寻觅它更多的闪光点。
批判性思维,从字面上理解,会得到普罗大众的理解:不要轻易接收他人的观点,要带着批判性(tiao mao bing)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待我们接触到的新知识,慎重地扩充自己的认知象限。是否听着很有道理?如果是,恭喜你!你现在拥有一次突破认知的机会。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批判性思维听起来是向外的考虑,本身就是我们思维蒙蔽的一种表现。我们本能惯性地讲带有攻击性的“批判”二字使用在对外的策略上,而“宽容”地放过了自己。而高级的思维方式却是通过对自身思维的批判来达到反省外显进而进入“无我”的境界。比如雨果、苏格拉底、孔子等等圣人。
自我修行的路上,不管是通过交谈交际,还是通过阅读书籍,我们的核心是提高自我。提高的不仅仅是见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思维是可以练习的。《思辨与立场》首先明确地告诉我们高级的思维结果是如何的,然后手把手教我们认清何为批判性思维,再来分步骤指导我们如何去练习批判性思维,最后再来个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的划重点教学。这本书对我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突破性的。
批判性思维要求的认知一致,和《为什么不道歉》中提到的“双标”是一个范畴。我们的思维惯性会让怂恿我们选择“正向双标”(即对他人严格,对自我豁免);而自我修养和思维的提升却要求我们耗费心力去选择“逆向双标”(即对自我严格,对他人豁免;或者一视同仁)。这样选择的转变需要我们不断内化各个已知的点,使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完善自我的思维。
见识和思维的蒙蔽性在文化的传承中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因为这种显而易见使其常态化,以至于参与者和观察者都忽略了弥补它的动力和行动的实施。整个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也需要不断进步。我们的思维也在飞速地发展,为了赶得上时代的脚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勇气和认知坚毅,批判性思维为我们拉起了帷幕的一个边角。接下来的舞台需要众多个小我一起展示,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历史的巨轮。不要左顾右盼,说的就是你、我和他!
后记:写完这些文字,画完架构查看前期的读书笔记,发现2019年3月已经接触了《思辨与立场》,怪不得会有强烈的熟悉感。翻阅当初的读书笔记,发现当初的视角和现在的相差很远,这一年多的距离,也许就是我成长的距离。
阿淼写于2020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