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玩票心态在ole超市买了一袋迷迭香(是的 就是看到知乎日报里那些以无比local的调调介绍西餐做法之后心理不平衡!),在唱了那么多年“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之后终于亲自尝到迷迭香的味道——撒在波士顿龙虾上面蒸——简直毁童年,还放那么多,满房间全是这个味搞得无处下口。
那首有迷迭香的歌就是《斯卡布罗集市》,可以说是我的音乐启蒙。
五六年级时,我住在爸爸任教的中学,每天早上在六点钟的校园广播中醒来。偶尔会听到一些断断续续无比美妙的旋律,但苦于无处得知更多。因为广播距离远,又睡得迷迷糊糊,过后一点也回忆不起来。偶尔若在晚饭时间听到,还是熟悉的味道,便觉欣喜若狂。
读了这座中学的初中,初一进入学校广播站,窃喜终于有机会打入内部了。那时的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可能少儿时期缺乏音乐培养,审美也只局限于疯狂画画。家里没DVD, 自己也没MP 3或当时流行的播录机,能接触到的只有大街上的周杰伦蔡依林和SHE。对这类无脑流行乐一直不感兴趣,因此觉得音乐也不是什么好玩的东西,所以广播站那段极美的音乐可以说很大程度重塑了我的一些观念。
这时我作为播音员,打开广播站的千千静听播放器,列表里一大串校园歌曲,八九十年代老歌几乎一首不认识。遍历整个列表时,终于听到那段熟悉的旋律,歌名叫《毕业生》,演唱者是张明敏。终于解开了童年一大未解之谜。
上网继续搜,得到整篇歌词,风格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继续搜,发现原来中文版是由一首英文老歌《斯卡布罗集市》改编而来。好奇心驱使点开了保罗西蒙与加丰凯尔那首经典二重唱,少年的小小心脏瞬间被旋律中无处不在的美和轻纱缠绕丝绸一样若即若离婀娜轻舞的主伴唱歌声击中,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的东西吗?
看完英文歌词、中文翻译和副歌的诗经译版,发现原来世界上还真有比旋律更美的东西,细细体味其中的情感,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一唱三叹,和反复咏叹的段落结构,正适合译成诗经,诗经版也译得极美。同样是投入全部的情感去勾勒一个遥远的,面目模糊的,朴拙的爱,也许是因为战争,也许是谁死了。后来查到这首歌源于英格兰还是哪里的古老民谣,正契合了之前的脑补。
马上觉得整个人都和几分钟之前不一样了,无法准确描述这次体验给这个小镇中学教师的女儿带来了什么,也无法得知这经历对我整个审美能力的发展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几年里《斯卡布罗集市》一直在我心目中占据神级音乐的位置直到审美疲劳听得想吐,后来又听了保罗西蒙和加丰凯尔其他音乐;再后来对各种音乐风格形成体系,又听到更美的音乐,看到更美的电影,看到更醍醐灌顶颠覆三观的书,心跳指数已慢慢趋平,就这么在自己的轨迹上野生着。
如果没有那几次重要的偶然的启蒙,现在又是怎样的呢?是什么让你变成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