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沉浸其中
文 |悟恩图 | 网络
1
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1点,苹果举行了自己的新品发布会。
这也是iPhone面世十周年,因此大家对这次发布会期待甚高。
然而,在这次发布会之前,苹果CEO蒂姆•库克接受了《财富》杂志执行主编亚当•兰辛斯基的采访,并在采访中提到:
我们打造产品的前提就是要让它符合人性
例如苹果手表可以在有信息进来时通知用户这一功能,他就指出,“用户只需获取需要的信息,无需沉浸其中”。
又如操作系统iOS11中,就有一项设置:当用户坐在驾驶席上,手机通知会自动关闭。
库克还说:
——“我认为所有公司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到底用户在如何使用自家产品?使用一款产品就像在吃健康食品,但吃得太多也对身体不好。如果你想24小时都泡在iPhone上,我也不会阻止你,因为这是你的自由。但作为设备的发明者,我会想方设法来帮助你,苹果在这上面可费了不少精力。”
库克说的这番话,或许是因为意识到目前手机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影响当然有负面的,尤其对孩子。
2
看到一则新闻,标题是《12岁少年手机成瘾:不让玩手机就不上学》
这个少年X算是特例,但并不算太“特”。
X小时候因为身体原因陆续做过几次手术,因此不能做剧烈运动。
大约小学5年级开始,X玩上了手机:先是玩母亲的,后来家里给他买了一台,他就专玩自己的了。
家人这样做理由似乎很充分,他们怀疑孩子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在学校被人嘲笑过,自尊心受过打击。
——对孩子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是他们的补偿心理在作祟。
不想,这种补偿,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X小学快毕业时因病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他更加沉迷手机,开学前的整个暑假几乎没出门。
他的手机瘾也让家人焦灼如焚。想过各种法子,比如没收手机、断网,但都没有效果,因为他会闹得天翻地覆,连邻居都受不了。
家人怕他想不开,无奈之下只好妥协。
也看过心理医生,但看过一次孩子就不肯去了。
至此,家人后悔不迭。想着当初不应该随便让孩子玩手机,并没有加以引导,导致孩子习惯了有求必应;更不应该在他开始索取时轻易妥协,令他失去了底线。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1)哪怕心存愧疚,也要守住防线
因为孩子的自制力差,不懂得其中的利害,加之APP厂商有意无意的产品诱导,孩子一旦玩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上瘾的大门随即打开。
一旦跑偏,就积重难返。
所以,在孩子沉迷之前,大人要当断则断。该下的狠心,一定要下。
2)让孩子习惯延迟满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守恒,是指舍与得之间有个中间量,做事一定要有付出才有所得。
所以,要让孩子习惯延时满足,拿自己的努力去做交换(如好好上课晚上就可以玩半个小时):以X为例,因为父母的补偿心理,X习惯了有求必应,而且要“所要即所得”,否则就偏激对抗,导致最后谁也奈何不得。
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
法国诗人让•科克托(Jean Cocteau)在描述自己戒鸦片的经历时写道:“舒适通向灭亡,不适是创造之源。”
当习惯了舒适,就再也回不到不适,尽管这不适或许于你是好的。
如苦口的良药,如逆耳的忠言。
受不住批评的孩子,培养的只有玻璃心。顶不住压力的人,很难长大。
3
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的害处显而易见:
一方面,它会降低孩子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
另一方面,电子产品会使孩子体质下降,增加肥胖、近视的几率;
所以,在孩子自控力还很差,也不明白当中利害的时候,大人要加以引导。而对已经上瘾的孩子,则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其戒除。
首先,制定规则必遵守,奖惩机制必施行
家长要向孩子明确、清晰地指出长时间玩手机的害处,并规定孩子每天玩手机的累计时间,还得加上“完成作业”的前提。如我家的孩子,就规定只能周末玩,且也有时间限制。
规则制定后,无条件遵守,哪怕孩子正在看一部电影看到兴起,时间到了也必须关机。
制定奖惩制度,孩子违规,就必须惩罚。一切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其次,以身作则做榜样,诱导转移两手抓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熊孩子的父母很多也是熊父母。
同理,总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的父母,孩子也会对玩手机这事无师自通,且被父母批评时还理直气壮。
所以,和孩子在一起时,父母要多用心陪孩子。手机放一边,电子产品搁一旁。
孩子沉迷手机,无非是手机比现实更有趣,能满足TA的好奇心、成就感、存在感、合作感等,针对这一点,父母可以做诱导与转移,如和孩子一起玩玩具,玩家庭游戏,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书、画画、讲故事等,也可以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注意,这些事越早做越好。因为在孩子沉迷前,孩子的注意力是很容易转移的,等孩子上瘾,就积重难返了。
总之,爱和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
父母如果不用心陪孩子,孩子就会用心玩手机。
我是悟恩,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