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太忙碌了些,也是极少看书了。最近几日,读了萧红的作品《旷野的呼喊》。萧红的作品我以往只读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想也是一两年前的事了,她所着眼的,东北大地上小人物的故事,模模糊糊,我记得不太清了。再来读《旷野的呼喊》只觉得陌生,这样反倒是很有新意。
对我来说,看书,第一紧要的是文字。写得美,我便看。我喜欢看女性作家的作品,她们独有的柔美和细腻往往可以创造出悲凉的、细致入微的、令人心碎的作品。美感和悲伤就如同一张纸的两面,觉得悲伤的同时,也能轻易地触摸到文字的力量。
萧红的文字零碎。在《旷野的呼喊》中极少出现过长句,大多都是短句。这一点我感受极深,那些细细碎碎的句子跳跃着,拼凑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是很奇妙的美感。尤其是写景、写细节、写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时,这些碎片化的表达细腻清新又贴切得不得了。
窗口照进来的夕阳从白色变成了黄色,再变成金黄,而后简直就是金红的了。爷爷的头并不在这阳光里,只是两只手伸进阳光里去。并且在红澄澄的红得像混着金粉似的光辉里把他的两手翻洗着。太阳一刻一刻地沉下去了,那块红光的墙壁上拉长了,拉歪了。爷爷 的手的黑影也随着长了,歪了,慢慢的不成形了,那怪样子的手指长得比手掌还要长了好几倍,爷爷的手指有一尺多长了。小豆远远地看着爷爷。他坐在东窗的窗口。绿豆青色的大蚂蚱紧紧地握在手心里,像握着几根草杆似的稍稍还刺痒着他的手心。前一刻那么热烈的情绪,那么富于幻想,他打算从湖边上一看到爷爷的影子他就躲在门后,爷爷进屋时他大叫一声,同时跑出来。跟着把大绿豆青放出来。最好是能放在爷爷的胡子上,让蚂蚱咬爷爷的嘴唇。他想到这里欢喜得把自己都感动了,为着这奇迹他要笑出眼泪来了,他抑制不住地用小手揉着他自己发酸的鼻头。可是现在他静静地望着那红窗影,望着太阳消逝得那么快,它在面前走过去一样。红色的影子渐渐缩短缩短,而最后的那一条条,消逝得更快,好比用揩布一下子就把它揩抹了去。
我很喜欢这一片段,这一片段写得多么好,选自《莲花池》的。
《莲花池》讲述了小豆和爷爷祖孙二人的故事。小豆的父亲死的早,母亲又改嫁了,为了养活年幼的小豆,爷爷只能去做盗墓贼。小豆体弱多病,也极少走出房门,那不大的房间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爷爷为了养活小豆求助日本人想要成为汉奸,但他的目的没有达成,祖孙两人遭遇了日本人的毒打,最终小豆死去了,爷爷在莲花池自杀了。在这一篇小说中,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描绘二人生活的宁静平淡,在这平静之中又暗含哀愁。本是让人难过的故事,但作者不是用大喜大悲的、声嘶力竭的笔调去传递情感,而是着眼于极细微的事物和人物心理变化的描写中展现情感的起伏。这种克制的描写淡化了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沉重,却能营造出漫无边际的悲凉感。就像失去能量的光源慢慢黯淡下来,是很静很静的,乍见内心也只会波动片刻,但即刻就是黑夜漫漫。
不仅是句子散,小说的架构也呈现出相当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我读这部小说集,因为读的太急躁,好几次觉得茫然。故事的主线其实并不是那么赤裸地呈现,行文也不总是扣着主线进行,心之所至,信马由缰,但那些偏离,也不是完全的偏离,在最后总会呈现出明朗的态势。
我很喜欢萧红对于自然风光的描绘,那些或浩大或柔美的奇光在情节的间隙中闪亮着,有声有色也有触感,偶尔也会有香气。
《旷野的呼喊》里写风:
风撒欢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嗜嗜杂杂地喧哗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围头上的泥土在翻花,狗毛在起着一个一个的圆 穴,鸡和鸭子们被刮得想要站也站不住。平常喂鸡撒在地上的谷粒,那金黄的,闪亮的,好像黄金的小粒,一个跟着一个被大风扫向墙根去,而后又被扫了回来,又被扫到房擔根 下。而后混同着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的从未见过的大树叶,混同着和高梁粒一般大四方的或多棱的沙土。混同着刚刚被大风拔落下来的红的黑的,或杂色的鸡毛。还混同着破布片,还混同着刷啦刷啦的高梁叶。还混同着灰僕瓜色的豆杆,豆杆上零零乱乱地挂着豆粒已经脱掉了的空敞的豆英。
开篇即是大段的写景,专写风,写大风,和书中的那个世界混为一体的风。这阵风那么真实,带着如此原始的力量席卷而来,不写在狂风横亘千里,写它在一方小院里表现又如何如何,既显出阔大汹涌的滋味,又有着日常生活的琐碎气息。即使是如此平常的事物,也能杂糅于人间烟火之中。
《山下》写江南风光:
清早起,嘉陵江边上的风是凉爽的,带着甜味的朝阳的光辉,凉爽得可以摸到的微黄的纸片似的,混着朝露向这个四围都是山而中间这三个小镇蒙下来。
从重庆来的汽船,五颜六色的,好像一只大的花花绿绿的饱满的包裹,慢慢吞吞地从水上就拥来了,林姑娘看到,其实她不用看,她一听到那啌啌啌的响声,就喊着她母亲: "奶妈,洋船来啦……"她拍着手,她的微笑是甜蜜的,充满着温暖和爱抚。
如此清甜和浪漫的风光,只寥寥数笔就显现出山间独有的风情,那种“清凉”,每个体验过山间风光的人也必能感同身受。汽船如同饱满的包裹,在嘉陵江上涌动。这个形容多么滑稽多么可爱,让我一下子联想到宫崎骏动画里奇诡又富有美感的画面。
萧红对于景色的描绘极具张力,有时是富有力量的冲撞,有时又是无声无息的包裹。我读书只摘录自己有感觉的句子,读《旷野的呼喊》没有摘录什么意味悠长的人生“金句”,写在读书笔记上的几乎全是写景的,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写景。她文字里蕴藉着画面,画面是流动着的,翻滚着的,像初春冰雪还未消融透的溪水,流动中带着叮叮当当的声响。她写景善写颜色,她对色彩的运用纯熟到极致。我近日读端木蕻良的作品,也写景,同样也极好,也善铺陈明丽的色彩。同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更是日日相对的夫妻,在处理景物时他们有着相似之处,但呈现出来感觉确实是很不一样的,端木蕻良更具力量感,萧红多了一份女性细腻和敏锐。
《旷野的呼喊》无一例外写得全是劳苦大众的故事,而且是小老百姓的故事,这是最明显的共性。这个集子里,有很多篇我都很喜欢。《旷野的呼喊》、《朦胧的期待》、《莲花池》、《山下》、《桥》、《小六》、《后花园》……太多了,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去读。
《后花园》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篇,不知是什么缘故,总觉得它与前些的故事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隐隐觉得陌生,倒是说不大上来。这一篇讲的是冯二成子的故事,他是个磨倌。后花园里热闹得不得了,这热闹我却觉得不太真切,不是人声鼎沸的那种热闹,是自然界的热闹,不太属于人。
往后再认真看看,有什么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