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阿黛尔手撕了自己的最佳专辑奖杯,说是要分一半给碧昂斯,引起不小的轰动。
在年度最佳专辑角逐中,碧昂斯的《Lemonade》输给了Adele的《25》,这是碧昂斯的第六张录音室专辑,与她的其他专辑一样,万众瞩目。
这张去年4月份面世的专辑,共有72位署名作者,一推出便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反响。有人在推特上写道:“又到一年一度把碧昂斯视为音乐天才的时候了,虽然她的每张专辑都有50到100个作者和制作人。”“碧昂斯一首歌恨不得有十!五!名!作者。但是,据说,她是天才。”
那么,问题来了:天才都是单打独斗的吗?我们是不是在独处的时候最有创造性呢
质疑碧昂斯的人认为,天才注定孤独,然而历史和当代研究都表示,这不对。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那些石破天惊的开创性的工作是独立发生的。
1489年,当米开朗基罗入住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宫时,他对自己的前途一无所知。
在富有的资助人洛伦佐的豪宅里,米开朗基罗可以在晚宴上与尼科洛·马基雅弗利这样的思想家比肩而坐,也可以聆听师从多那太罗的贝托尔都.迪.基欧范尼的教诲。
此前,米开朗基罗获得了给多米尼哥·基兰达奥当徒弟的机会。这种师徒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标识,当时,前辈提携后辈,传授知识非常常见。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伟大作品产生的方式。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
我们又想当然地认为那些石破天惊的开创性工作是独立发生的。
很多研究创造力的砖家都声称,那些最困难的最有价值的工作往往需要某种神秘的专注力,所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要不得,其中最要命的因素就是其他人,被迫与人合作,最终会导致可悲的失败。
但是创造力研究者科斯.索耶尔(Keith Sawyer)却指出:“你无法独自创造。与世隔绝并不滋养创造力,这不是创造力的正确打开方式。”索耶尔创造了一个词“天才组”,他认为创造力与关系相关,绝不是忽然的灵光闪现,福至心灵。对于艺术,是如此;对于商业、科学以及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是如此。
托马斯.爱迪生与许多“下属”一起制作和测试他的发明。难道他不是真正的发明家?米开朗基罗在生命中的最后40年里,全靠数以百计的雇员才得以完成他的巨作,难道他不是天才?
许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倒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团队合作,而是因为我们更愿意仰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
当人们发现碧昂斯有那么多合作者,通常会觉得她名不符实。坎耶·韦斯特(Kanye West)也一样,他的专辑The Life of Pablo早Lemonade几周发行,署名作者超过100名,难道他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吗?
几十年来,戴安娜.基里尔(Diana Glyer)致力于研究文学团体Inklings——产生了C.S.刘易斯和J.R.托尔金等伟大的作家。正如她观察到的那样,并没有什么饥渴孤独的艺术家,相反,作家和其他创意人士共同在社区里写作,而这才是孕育创造性的土壤。
接受现实,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合作并激发创造力,成功取决于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也是如今雇主们对高情商、善于运用人际技巧的人才求贤若渴的原因之一。当然,我们要花大量时间独自面对自己的作品,但同样也需要花大量时间,与那些能引导我们做得更好的人相处。
否则,创造性作品的创作过程会异常艰难而缓慢。正如基里尔指出的那样:“艺术家的生活,或者任何一类创意人士的生活,都充满着失意困顿;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走上正路。”
没错,创意天才们也许会不时地离群索居以完成他们的专著或专辑,但他们的作品总是在一个群体中被打磨得越来越好。一直以来,现实就是如此,以后也将继续如此:创造性更多地是合作而不是独立的艺术,无论最后是谁收获了大奖或被人在朋友圈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