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家的吃食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小到调味料,大到送人的礼物,因为在农村,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己做……
我们这边的粽子和外地是不一样的,外地的粽子有白粽,糖粽等等,用麻绳从周围捆扎,一个一个是单独售卖的,体型比较扁平,像一个不规则的正方体,里面放入的食材也比较单一,只有糯米,或者多加一颗枣子。这样的粽子煮熟后放冷也是可以吃的,在外地一块钱一个。很多时候在外地只有端午节才会吃到粽子。而这边只有一种粽子,也用麻绳捆扎,但是一个麻绳扣下是10个粽子,称为“一挂”,整个一挂看起来像雨伞骨架那样是从伞顶一点发散出去的。单个的粽子是倒三角形的,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尖尖的,圆锥形,上半部分左右对称,也是尖尖的圆锥形,正面凸出是个立体的三角形。整体看着就像一个冰淇淋有两只耳朵一个鼻子,用麻绳从两只耳朵处穿过鼻子交叉捆着。粽子体型是立体的,整体比较修长,里面放的食材也很多,有糯米,红豆,各种调味料……在古代,如果是比较富裕的人家,里面会放一颗正方形的肉块儿(称之为“肉粽”)。粽子煮熟后只能热吃,不能冷吃,要吃的时候需要加热,存放的时间也久,吃法也有很多种,比如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煎着吃……我们这里的粽子是不拿出去售卖的,都是自家人吃,或者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并且包粽子的时间也没有太多限制,可以在端午节,冬月,腊月等都可以包。
我奶奶是现在村里唯一一个会包这种粽子的老人,每到需要包粽子的季节,就会被村里人请到家里为他们包粽子。奶奶负责包,他们负责煮,一边包一边煮,村里人中午请吃一顿饭菜,或者临走时,送一两挂作为谢礼。小时候每到冬月间,奶奶是最忙的时候,我就会跟着奶奶到每家去,奶奶包粽子,我就和他们的小孩玩耍。现在时代在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很少会有人请奶奶包粽子了,年轻一辈的人都忙着外出打工,只有老一辈的人还比较重视,他们会请奶奶包好粽子后煮好,给子女送去,表示对他们的关爱。这粽子寄托着村里老一辈对小一辈的思念和祝福,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在外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次包粽子的程序也是很复杂的,首先要选粽叶,不能全都是一样大小的,要有大有小,大的能包一两米即可,叶子要青绿,色泽要清亮,挑选新鲜的;麻绳要一样长短,能够对折,一条麻绳会拴两个粽子,一挂得要五条绳子,从中间弯曲,拧成一个扣儿,中间留个小孔,以便煮熟后晾冷保存;红豆要选颗粒饱满的,最好是巴山红豆,三斤,在锅里煮好后放置,去水冷却;包粽子的米须是糯米,十斤,清洗干净,在盆里用温水泡半小时,后放入筲箕去水,等着它冷却。然后将备好的红豆、糯米倒入大盆中,依次放入生的黄菜籽油两斤,一两花椒面,二两五钱盐巴,用双手搅拌均匀,最后用筷子尝味直至主人家满意为止。
接下来便是包粽子了,包法是需要技巧的,我学了很久也学不会,老是会在成型捆扎时掉链子,成不了型。首先将备好的麻绳扣用嘴含住,其次将洗好的粽叶,选出一大一小,两片粽叶部分重合对称,对折卷成倒圆锥形,留出中间空空的,以便放调好的食材,放好食材后,用筷子插几下,让其更紧实,然后把多出的部分拉下来盖住食材,并将剩下的部分捏住往左折,最后用麻绳交叉缠住,(如果家里有小孩,就会包一些“倒提粽”,是将一根麻绳贯穿整个粽子,上下都能提起来,用来逗家里小孩开心的。)直到包完十个后,换个备好的麻绳扣继续……包完十五个麻绳扣后便煮第一锅,水开后下锅,一个半小时后全部翻一翻,接着再煮一个半小时,这便是熟了,就将其拿出挂在已准备好的竹竿上,此后包多少煮多少……
最后是品尝粽子了,将煮熟的粽子用刀将麻绳割断,打开包裹上半部分的粽叶,香味便随着热气扑面而来,混着特有的清油味,略带点麻椒香气,轻轻的咬上一口,味蕾顿时扩张,清香充满整个口腔,咬在嘴里,糯糯的,软软的,尤其是下半部分的粽尖,十分入味好吃,往往是小孩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