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缘:
上周我参加了闵行区关于孩子专注力培养的工作坊,顾老师让我理解了父母是一辈子的事业,家庭教育的核心是需要提供自己的家庭素养。丁老师让我们理解了歌曲在孩子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吴老师让我理解了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妈妈,李老师让我自己了感受的重要性,接纳和立限是同时的,对待孩子需要恩威并施,常老师给我们说了亲子沟通话术,教了挺多实验技能。学习中吴老师拥抱时的温暖,常老师手把手教我如何给孩子按摩的技巧, 李老师的温柔而坚定的表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这次工作坊的价格很公益,是我在市面上所未见的,十分感激让我遇见这些有着大爱的老师。
工作坊有建立微信群,每天都有有老师和同学的分享,有读书的体会,有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让你可以每时每刻得到一些合适的引导,也可以慢慢地拓宽自己的思维角度。微信群里有公布说11月5日有一场读书沙龙,于是我参加了,想了解一下,这种公益沙龙有什么?
二、读书沙龙内容
读书沙龙参加的人多为学生家长,有自动报名的,有学校老师建议报名的,另外也有学校的老师,和负责这次活动的几位老师。很有幸坐在熊老师和何老师的附近,可以学习他们如何帮助他人的那份爱心(主动拉人进微信读书沙龙群时的那份热情)。
本次沙龙是由李抒老师带领,主要是大家一起共读5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的文章,形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大家一起读书,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小学的阶段。每读一篇,李抒老师会把书上的知识点拎一下,让我们更清楚明白这些知识点到底讲了一些什么。中途和结束问留时间给学生家长分享或者提问。
本次读书的内容是不输在家庭教育书上的38到44页上的内容。一共五篇。题目分别是爸向左,妈向右,孩子听谁的?好孩子不是一天学坏的,你会区分好动和多动症吗?将自信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卡尔威特的金典教育理念。这几篇内容很接地气,告诉我们一些学习的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误区1
我们在工作坊或者是读书或者是与人交流后,得到一些新知识、新见解,再去看家人时,会忍不住去分享所学的知识给他们,分享后时常发现别人要么笑而不语,要么直接语言激烈反抗,要么说你太理论了,同时也发现自己怎么这么多的错误呢?开始反思,自省,让自己的情绪很差,仿佛自己是这个家的罪人一般。其实这些都是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也是我困惑的问题。李老师在课堂上轻松地指出,其实这些是向内或者向外指责,是一些误区。其实我们学习目的并非是反思哪里错了,而是为了更好地接纳,启动理性的思考,去行动。当发现自己有情绪,陷入自责时,首先需要安慰自己,给自己点赞。因为自己是家庭第一个走出来学习的人。另外夫妻想法不一致这很正常,如果想法差异大,会给孩子多元化的视角,孩子可以提前适应和面对一些不同意见。
误区2:
无条件爱孩子不等同于溺爱。
在很多书上都会讲到无条件的爱,爱自己,爱他人。但是不同的人对无条件有不同的理解,会引入误区。当你溺爱孩子,只要孩子要的,都会给孩子。孩子非常聪明,他会不断地探寻父母的底线,提出不同的要求。在隔代带时这个问题会更为明显。
而无条件的爱并不等于孩子所有的条件得答应,得认同。因为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让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孩子的行为只是家人爱的话,大多数行为规范无法被社会接受时,大多数人都不爱时,这样的孩子的生存能力是有限的,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我们需要接纳的和理解的是孩子的内在感受。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认同,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一些界限。父母对孩子是恩威并施,恩在前,施在后。家庭中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拥有好的感觉。家的感觉出来了,一切也好解决了。
误区3: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成绩不好,好动,家长着急,去医院看,被贴上了很多标签。但是其实标签的背后有医院测试是否合理?如果细心看那些题目,是否很多题目自己可以搭边呢?其实测试是有偶然性的,我们需要思考看似普通的现象后面可能是更深层次的需要。
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和信任科学,一方面要知道吃药并非主要解决方案,而心理干预,家庭支持才是根本。
两大教育理论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卡尔威特的早教理论。两者之间有部分冲突。人生的八个阶段,注意条件驯化的负面作用。
家长分享和提问
熊老师分享了他由争执,苦闷,到爱(同化)的三个阶段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夫妻之间有理论争执非常正常,如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家里很可能是鸡飞狗跳的。夫妻双方会陷入苦闷的阶段,为啥不听我的,明显是错的,误了孩子的。当苦闷时,除了自己不断学习和提升,其实首先要做的事自我安慰,特别是无人安慰时。当积累到达一定的层次,你会发现你可以引导你的孩子,你的家人。
比如说,发现自己的老婆陪孩子读书的时候看手机。一开始你可能会想,自己没有做好,还带啥小孩?如果这么想会很纠结,情绪也不好。如果你这么想并和孩子说。妈妈在工作时累了,这会她是用这种方法排解自己的情绪,我们得理解她,那么孩子是否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妈妈呢?
另外有家长提问,家里吃虾时,每个人会分到三个,老人总是把好的留给孩子。让孩子吃更多。这怎么办?
这其实是一个隔代教育的问题。一个行为的背后总是有好的,不好的部分的。首先需要理解老人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们经过了自然灾害那段没有吃饭的日子,会把好的东西省下来,给自己的孩子。第二,我们需要方法去解决问题。总体策略是放大好的部分,淡化不利影响。我们可以跟孩子说,爷爷奶奶是因为爱你们,所以把好吃的留给你们,这是好的部分,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也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谢谢他们的付出。
我们需要不断地将理论用于实践中,将知识内化成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智慧,这就是功课和日常修炼。
三、学习体会
1、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好感觉
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曾说工作的规则是权利,其运作机制是竞争和合作、控制和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低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爱是一种感受,尊重家人的感受。
家庭里面的第一关系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如果这个序列乱了,其他都会混乱。而在夫妻相处中,需要能够看见,接纳他,才能共同成长,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任何存在都是合理的,存在的后面是需要,尽量理解。
2、慈悲心
爸爸修的是慈心,引导孩子有理想和抱负、妈妈修的是悲心,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夫妻家庭分工不一样。在孩子有情绪问题时,可能妈妈更容易看出来,需要帮助孩子去化解。
3、不自责,不责怪他人,有时无需反思,在觉得无助时,放下,拥抱一下自己。
我有每天反思的习惯,当自己知道做不到时,有时候确实会让自己非常痛苦。有时候无需每时每刻都需要反省。只当那是一颗种子,在心田种下了,恰当的时候,会开出鲜花,结出果实,无需刻意,慢慢来。
感恩阅读!期待我们一起共学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