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了老庄两位道家代表人物以及申不害、韩非两位法家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讲述了他们思想之间的联系,同时附上了韩非的著作《说难》并对其进行了解读。老子是楚国人,姓李名耳,字聃,曾经是周王朝的藏书室管理员,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二者曾讨论过有关“礼”的问题;事后孔子将老子喻为“龙”,表示对其深邃的思想琢磨不透。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说活了两百多岁),这正是他无为而治、清静自正的修身结果。关于老子身世的传说有很多,但都无法分辨真假,可见老子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隐士。
庄子名叫庄周,是蒙邑人,曾经当过蒙地的漆园吏。他的学说包罗万象,而最根本的观点却归结到老子的学说上。庄子善于写作,措辞很有水平,擅长以类比的手法来描摹事物,一共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大多属于寓言类:《渔父》《盗跖》《胠箧》目的是诋毁孔子学派的传人,宣扬老子学说。《畏累虚》《亢桑子》都是凭空虚构,没有事实来作为依据。楚威王曾听说庄子是个贤能的人,就派遣使者请他出任楚相,然而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拒绝了楚王的邀请。庄周作为老子思想的继承人,真正地以身效仿,自乐其中。但其部分作品讽刺孔子学说,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老子之前的“问礼论道”,庄周缺乏一定的心胸与肚量,有在学说派别之间引战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