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在学校作文竞赛中得了一等奖,学校奖励了他一张大奖状和一个牛皮本子。他都不稀罕,牛皮本子家里有好几摞呢!唯独那只通体黝黑、笔直精巧的钢笔令他欣喜若狂,他早就想有一支钢笔了。
放学回到家后,文华跟他爹要了两块钱。本来一瓶墨水一块钱就够了,他认为这么好的钢笔一块钱的墨水配不上。这对于这个从小就不肯乱花钱的农村小伙来说,简直是破天荒的事。
四五里远的镇街一会儿就到了。
“阿姨,买瓶墨水。”
给了钱刚刚接过墨水,文华便飞也似的向家跑去,他还没吃饭呢。
文华满满给钢笔打了一罐墨水,他先写了“父亲”两个字。
父亲为这个穷家付出的太多了。
也不知道是笔好,还是他饱含深情,这两个字写得无比的好。
文华高兴的笑了。
从此这支钢笔变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有了这么一支钢笔,文华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同学们都很羡慕,文华也很自豪。
又是一周星期三的下午,放学回到家后,父亲说家里这两天没洋芋了,要到洋芋窖里去拿一些。从去年开始,这些事文化就包了。
洋芋一会儿就装好了,父亲把洋芋从窖里拉出来后,文化也跟着上来了。但在快上来的时候,文华胸口口袋里别的一个东西掉了下去,并发出了一声轻响,但是文华并没有注意到。
母亲正在洗洋芋准备做饭,文华坐在他家那张老课桌前准备写作业。他习惯性地在胸口口袋里一摸,却是空的,平常放在那里的钢笔此时不见了。
文华一下子就慌了,但他仍然装作很平静的样子说:“妈,我的那支黑钢笔去哪儿了?”
“那只铁笔?(母亲一直这么叫钢笔是铁笔)不晓得呀!怎么,不见了吗?”
文华为了不引起母亲的恐慌,便又平淡地说:“哦,我记起来了,我把钢笔放在学校了。”
话虽这么说,可文华明明记得,放学时钢笔是别在胸口前的口袋里的。
文华另外拿了一支笔,可怎么写也写得没劲。文华晚饭也没有吃好,一晚上也很难入睡。
第二天天不亮,文华便起身去学校了。
“这会儿去了学校门也没有开,去干嘛呢?”父亲问。
“有点儿事。”文华淡淡地答了一句,便向学校跑去。
教室门果然还没有开。但等了不大一会儿,班长便哼着曲子来了。班长一看见文华吓了一跳:“你怎么来得这么早?可是吓了我一跳!”
“家里睡不住!”文华还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支扭”一声门开了,文华赶忙跑到座位上,他翻了半天,看来昨天的预测准确了,钢笔果然是丢了。
上课时,文华总是惦念着那支钢笔,他努力回想着。文华恍恍惚惚的,老师问他问题,他也是答非所问。
文华的反常使人们感到很奇怪。
就是文华丢了钢笔的第二天,班里的小路也有一支与文华一模一样的钢笔。
文华猛然一惊,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一样,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小路偷了他的钢笔。
文华一这么想,他就觉得小路天生就是一个贼,小路举手投足全是贼样。
也难怪,小路以前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文华一这么想,似乎就准确无疑了。文华便也高兴了,想着如何找证据来证明小路是贼。
下课后文化找到小路说:“你的钢笔不错呀,跟我的一模一样,在哪儿买的?”
文华一边儿摆弄“他的”笔,一边却偷偷注视着小路。小路果然“做贼心虚”,只见小路把头一低,脸色发红。小路支支吾吾了半天才说:“这支钢笔是我捡的。”
文华一听小路的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明明是偷了我的钢笔,还敢说谎是捡的,看我怎么整治你!
放学后文华便直接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说小路偷了他的钢笔。
班主任一听文华的话,心想这关乎一个人的名声,千万不能马虎。又想到小路自从上次犯错以来,就保证再也不犯错,没想到这么快就又旧病复发了。
班主任于是找来了小路,询问了半天。刚开始小路还不承认,最后他却哇的一声哭了。小路断断续续说了半天,“早……早知道……这样……我也不……偷了……”
然而等小路说完才明白,他是偷东西了,却偷的不是笔,而是钱。
小路偷了他妈妈的钱,又买了这支钢笔,原因是他也喜欢这种钢笔。
班主任不相信小路的话,说小路不仅偷东西还撒谎,一定要向家长反映。
小路一听哭得更凶了。
最后老师把钢笔给了文华。
这件事立马就沸沸扬扬传遍了整个学校。事情弄大了,小路从此以后也就成了小偷的代名词。可每次别人叫他小偷,小路总是拿上面的话来反驳。几天下来,小路憔悴了。小路的妈妈也因此揍了小路一顿,说小路不仅偷钱还偷东西。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文华家里又没有洋芋了。文华的父亲看见文华忙,便自己下洋芋窖去拾洋芋。
突然父亲大叫了一声文华,文华便连忙从屋里跑出来,他手里还攥着“他的”那支钢笔。
走到洋芋窖口,听到父亲说:“文华,你的钢笔怎么会在洋芋窖里呢?”
文华一听父亲的话,当时还不太明白。可当看见父亲手里拿着那支钢笔,并向他递过来时,文华突然手一抖——他手里“自己的”那支钢笔从手中滑落,恰好和父亲手中拿着的那支钢笔碰撞了一下,并发出了一声沉闷而又震撼灵魂的声响。
在这声响里,文华突然觉得天摇地转……
杜老师评语:
情节曲折生动。注意书写。
2008.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