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故事集》
作者:赵松
最近的某个周末,和姑姑喝茶聊天,人一到年纪就开始喜欢讲从前的事,几杯茶喝完,姑姑已经把话匣子打开,谈起爷爷,她说:“我爸做菜真好吃,什么都会做,花样也很多,拿个小铁模印在冬瓜上抠出个小洞,然后往洞里塞肉末。” “爷爷还自己擀面条,做肉丸子” “是啊,你爷爷最爱倒腾吃的事,我们姐妹兄弟几个都会做饭,爱研究吃的,都遗传了他。” “对,还隔代遗传了” 说完开怀大笑,忘记了窗外的大雨。
翻到赵松讲他爷爷的那篇文章,想起这场关于吃货鼻祖的谈论,忍不住莞尔。一个人如何成为今天这般模样,看来也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的。看赵松的书,特别平静,文字简单克制,他就这样心平静和的讲述着成长时身边的人和地方。想来千百万的人里面就有那么几个赵松,敏感含蓄,爱读书写字,人们眼里的“怪人”,在单位默默的上班,每天柴米油盐过着底下生活,依旧不忘拿起笔用文字回忆过去。
写过去的事,一半记忆一半虚构。这点赵松很陈恳,我们总是情愿记得的是那些愿意记得的部分,关于回忆与虚构:
被回忆的,已经不在了,即使尚有遗迹,也是无从考证。而虚构的则是从未有过的,对似是而非的碎片的重新组织。世界在膨胀,记忆在消退,生命生起又降落,它们摩擦出火花,也有烟雾,构成了想象、错觉与幻梦。而回忆就像鱼似的游动其中。
听说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赵松是谁,看完之后,在网上搜索了一遍也没发现更多的信息。只有他的微博,翻了好几页,里面几乎都是豆瓣的动态,在看什么书,想看什么书,然后就没有了。反而很喜欢这样的人和文字,不在主流媒体里,没有炒作。一本小册子,翻了又翻,写得真好,仔细回味能咂摸出一些新东西。比如“实”和“虚”的排序,虚构部分那些的事代表了什么。如果书像食物,那这本书像一碗清口的热汤,不油腻不重口,小口慢慢喝完,胃和心都是舒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