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婚起,我们就和婆婆一起生活。
婆婆是一个退休老师,是一个明事理懂人情的老人。因为公公年轻时常年在鹤壁矿上工作,婆婆习惯了有事自己扛着,任劳任怨。
记得儿子小的时候,婆婆还不算太老,我们种了几分地,种上花生,玉米,到了秋收,我们俩就到田里去收花生,玉米。每次一边干活,婆婆就会一边讲过去的事情,姥姥姥爷生产队里的事儿,她小时候留辫子的事儿,她小时候生活不好姥爷给她藏好面馍的事儿,后来参加了工作跑着去县城培训的事儿,自己拉扯俩孩子长大的事儿,街坊四邻你长我短的事儿......总之,无所不聊,无话不谈,而我,从小喜欢听故事,听她讲那些乡土民情,陈年往事,别有一番感怀在心中。
往年过年的时候,婆婆总是能做多少做多少,从来不使唤别人。我呢?因为会做的不多,也帮不了什么忙,只有在蒸馒头蒸包子的时候下的上手。记得那年婆婆教我揉馒头,解说示范都派上用场,我还是学不会,看着一坨面在她手中那么听话,我真得很纳闷,自己怎么就那么笨呢?这么多年形成了习惯,吃惯了婆婆做的饭,总是想,学不会也没关系,反正有婆婆呢,将来再学也不迟,这种想法纵容了我的惰性。
离开了家,吃起了学校的餐厅,时间长了总觉得都是一个味儿,于是,每每觉得馋了,总想起婆婆做得饭,尤其是饺子,皮儿薄厚适中,有筋道,馅儿新鲜美味,色香味俱全,特别是捏出来的形状像极了耳朵,又像展翅欲飞的小鸟。煮熟以后,配上酱油蒜汁,更是一绝。可惜,漫长的冬季里,只能靠回忆解决馋瘾了,买上一包速冻饺子聊以慰藉,味道差了十万八千里!哪怕吃上一顿最最平常不过的汤面条,也是一种享受吧!
新年,终于姗姗而至,婆婆搬到了哥哥家住。放假回到家,哪里都是冷冷清清的,自己收拾起来,做出的饭却没有那种怀念的味道了。都说妈在,家就在,原来,日久了真的可以生情,婆婆一样决定了这个家的温度。
昨天,和婆婆一起包包子,她和面擀皮,我负责包包子。她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来陈年往事,说起来这半年她在安阳的事儿,说起了公公的身体,我却没有了听故事的兴致,深深地感受到了日子的艰难,明显地觉得婆婆老了。
鸡年将至,婆婆的本命年,希望她身体健康,事事称心如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