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恶意》,这部被称作东野四大神作(其他三部是《解忧杂货店》、《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之一的作品。说实话,我在读的过程中已经猜到了结局会有反转,如同嫌疑人X结局的反转,只是没有料到最终揭晓的秘密——杀人动机,竟是如此的匪夷所思。
网上有读者说,如果在都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还剩余多少页该多好。是啊,当凶手野野口修在医院用手记写下自己的作案手法,并终于供认出作案动机时,我不禁佩服他对作案计划的谋划,也更加佩服加贺警官的推理。这一切都是如此天衣无缝,毫无破绽可寻,如果我不看剩余页数的话,我就真的以为案子就要这么结了,然而当我发现,还剩下1/3的篇幅时,我料到了事情没那么简单,这又将是一个嫌疑人X式的反转结局,只是不知道东野圭吾怎么在这剩下的篇幅里自圆其说。
当故事接近尾声,全书的最终的秘密——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揭晓时,我还曾满心期待着,东野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交代出怎样一个能衬托全书的、足以值得读者期望的杀人动机。然而,事实是,这个结局,这个动机,初读之下简直不可思议,从故事性上来说,甚至不足以对前面如此巧妙的构思作出交代。然而细细品味之后,才觉得这才是对书名的最好解释,才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直透人心的恶意,这不啻于点睛之笔。
“我就是看他不爽啊”,这仿佛才是凶手野野口修行凶的动机。没有外遇,没有杀人未遂,也没有影子作家,之前供述的一切,全部是虚构的。而这些花费了长时间的精心谋划,仅仅是为了在作案后作为呈堂供词,向世人展现一个自私凶残的被害人日高邦彦的形象,和树立自己被逼迫不得已的可怜形象来博得人们的同情。就像加贺警官想到的,杀死日高邦彦这个人只是第一步,杀死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我不知道对一个人要恨到什么地步才会做到如此残忍绝情,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也不过如此。
其实细究起来,倒也不是“看他不爽”这么简单,这其中,是“嫉妒”在作祟——七宗罪之一的“嫉妒”。看看他们这么多年的关系,从国中开始,日高邦彦于野野口修是有恩的,无论是学生时期的帮助,还是长大后的推荐他写儿童文学。可以说,日高邦彦在野野口修需要帮助是为时候总是能施以援手,而这,正激发了野野口修的嫉妒心理,包括国中时期的被人欺负,当作家后又见到日高邦彦获得文学奖而自己却没有。
有时候会想,明明别人帮了自己,该感恩才是,怎么会心生嫉妒。但这种情况却有合理的情况。当一个人遇到困境,如果他自尊心很强,不想接受别人的帮助,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也是有的。那么若果有人要来帮他,就会使被帮助者产生一种自己低人一等而对方高高在上的情况,这回严重打击他的自尊心,产生厌恶甚至嫉妒的情绪。对于书中的这两位,我们不妨做个假设,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是从国中就认识的好朋友好伙伴。学生时代野野口修被人欺负,是日高帮助自己;长大后相当作家,开始儿童文学写作也是日高帮助自己介绍的;两人同为作家,日高已经获得文学大奖,成为当红作家,而自己却还只是默默无闻。这么多年来,日高的人生总是比野野口修的更精彩更成功,还是认识了这么多年的朋友,曾经算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相较之下,野野口修的嫉妒也不是没有道理。然而这也只是猜测,真实的人性,又有谁能猜得到呢。
回到书本,让我惊叹的不仅有天衣无缝的作案谋划,环环相扣逻辑推理,还有本书的写作形式——手记体。要写出这样一个故事,编织出野野口修那惊天的谎言,还真没有比这种手记形式更合适更能表达的了。开篇好几章都是野野口修的日记,写自己去日高家拜访、回家、再次拜访、接受警擦问询等等,应为是日记的形式,让读者先入为主得认为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关于日高杀猫,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塑造了日高冷酷残忍的形象,而这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却也是野野口修庞大计划的一部分,是他恶意的充分体现。可以说,野野口修用日记骗过了警察,而东野用日记体的形式将读者骗进了他巧妙编制的陷阱里。
《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白夜行》里的爱,多少能给人一丝温暖,就像重重乌云背后的太阳,所透过的那么一丝阳光,而《恶意》里的恨,更像是堕入了无边地狱,感受到的只有那无穷无尽的阴暗和恶意。